首页 >  要闻   正文

青春实践赋能非遗传承——浙师大05后大学生走进东阳木雕小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2025-07-02 12:52:57

来源: 无

作者: 通讯员 吴海棠

当“05后”大学生与非遗文化相遇,会迸发怎样的传承火花?6月23日至27日,41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非遗保护专业大一学生,走进东阳木雕小镇14家企业与大师工作室,开启“创意融入生活”暑期实践,探索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东阳木雕小镇地处东阳经济开发区核心,为浙江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目前,42位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汇聚于此,300余家木雕红木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以高端定制、红木家具等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是浙江非遗保护创新的重要窗口。

实践中,学生深入工坊学习木雕、竹编、榫卯等技艺。在胡先民工作室等木雕工坊,他们在老师傅指导下将现代创意融入传统雕刻;于蔡红光竹编工作室感受竹篾编织魅力;在上汐当代家居研究榫卯结构在现代家居中的应用。此外,学生还参与陈国华艺术馆、一品堂博物馆、福雕文化创意等工作室的美学熏陶、文化传播与产业运营等事项,制作宣传视频、策划文旅活动,为文化产业注入新鲜活力。

五天充实的实践时光画上圆满句点,6月27日下午,第三期创意融入生活”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会在胡先民艺术馆隆重举行。总结会上,一段精心制作的实践成果展示PPT拉开序幕,生动展现了学生们在东阳木雕小镇5天实践的精彩瞬间与丰硕成果。随后,学生们以实习企业为小组,围绕木雕雕刻、竹编工艺、文化运营、美学顾问、玉石雕刻、汉砖雕刻等多元领域展开汇报。他们不仅深入解析企业文化内核,更结合自身实践体验,分享了在传统技艺学习中领悟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蕴含其中的人生哲学,展现出青年学子对非遗文化的独特理解与创新思考。

带队导师夏炜在总结点评中感慨,此次实践让学生们实现了认知、能力、精神的三大蜕变。他着重强调,非遗保护绝不能止步于书本理论,必须深深扎根生活,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活态传承的新路径。中国木雕艺术大师胡先民在致辞中,难掩对同学们成长的欣慰之情。他指出,通过此次实践,同学们不仅对木雕等非遗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还深入了解了非遗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参与木雕小镇文化宣传策划工作。他鼓励同学们将实践中收获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生活感悟转化为成长动力,紧跟时代步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创意融入生活”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功举办三期,此次是与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再度携手。据悉,东阳木雕小镇持续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已与多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产业赋能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拓宽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为非遗传承与文创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浙江省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重要示范窗口,东阳木雕小镇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持续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生力量。此次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校地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更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东阳木雕小镇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参与非遗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