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5 11:18:27
来源: 无
当前,乡村教育面临教学资源数字化适配不足的挑战,历史文化传承则陷入“符号传播效率低下”与“代际衔接断裂”的双重困境。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那些被遗忘的历史文化符号被世代感知、理解,进而实现代际传承,已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赓续中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为让传统文化在“10后”群体中扎根,7月3日,在兰溪团市委主办的“家门口的夏令营”活动中,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院融媒体研训社暑期实践队在梅江镇石埠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特色课程——“绘动AI”,该课程创造性地融合了“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模式,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案例。
实践队俞燕青/摄
本次实践活动以“人文+新闻”为核心架构,构建起“技术认知——文化解码——创意表达——智能活化”的闭环教学体系。实践队员通过交互式演示,把人工智能技术原理转化为生活场景,以“人脸识别如何工作”“语音助手从何而来”等问题作为引导,帮助石埠村小朋友们构建起对人工智能的基础认知。另外,实践队还聚焦《蒋畈六十年》一书,以曹聚仁先生在书中刻画的“桥头人物”为授课支点,通过对人物故事的讲述和场景还原,打破历史人物与当代孩童的时空隔阂。
“老师,曹聚仁先生的领口会动!”当孩子们完成充满稚趣的曹聚仁画像后,实践队员运用AI技术,将书中描述的汤寿潜、陈福熙等故纸人物以动态形式呈现。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当代诠释,不仅让石埠村的孩子们直观感受到AI技术的强大力量,更使曹聚仁先生的“文化桥梁”精神借助可视化载体得以延续。
实践队朱依琳/摄
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为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新情况,实践队的大学生们表示:“我们将继续探索AI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AI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激活历史资源,让传统文化打破时空的限制,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渠道。”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