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5 17:55:40
来源: 无
7月5日上午10时30分许,当69岁何嫦媛在众多爱心人士陪同下,来到兰溪兰江街道厚仁村时,84岁的田富妹和家人们早已在村口翘首以盼。
一见面,两个老人就相拥而泣。这是一对相隔万里、离散了60多年的亲姐妹。在义乌爱心公社寻亲志愿者、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等帮助下,何嫦媛特地从新疆乌鲁木齐赶来,跟亲人团聚,实现多年的寻亲梦。
69岁的何嫦媛(中)与84岁姐姐田富妹(左三)一家人团聚
“23岁那年,我才知道自己是领养的孩子,从那以后,找家就成了我心底最强烈的愿望。”何嫦媛声音哽咽,“这些年,我曾6次从乌鲁木齐赶来金华寻亲,每一次都是满怀希望出发,却又带着无尽的失望回去。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我的亲人一定在某个地方等着我。这次,我真的找到了,真的找到了!我要感谢寻亲路上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特别是义乌的爱心公社志愿者、金华媒体记者朋友们,没有你们,我不可能实现这个梦。”
(义乌爱心公社志愿者多次前往兰溪为何嫦媛采集寻亲信息)
在23岁之前,何嫦媛一直生活在乌鲁木齐一个温馨的小家里。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养父母对她视如己出,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父母温暖的笑容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她对南方话,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每当在街上遇到讲南方话的人,她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聆听,仿佛那些陌生的方言里,藏着她曾经熟悉的生活味道。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件琐事,她和父母发生了拌嘴,在激烈的争吵中,父母才无奈地说出了她的身世——她是从浙江金华领养的弃婴。
1957年出生的何嫦媛,2岁多时被从金华民政局送往新疆乌鲁木齐。养父曾告诉她,当时她身上带着亲生父母写的一封信。信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无奈与不舍。亲生父母在信中诉说着家中子女众多,生活贫困不堪,实在无力抚养她,才不得已将她送出去。这封信,成了她对亲生父母仅有的一点模糊记忆,也成了她寻亲路上的一丝希望。
2003年,养父母相继离世,这让何嫦媛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从那以后,找到亲生亲人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2007年,何嫦媛毅然决定孤身一人从乌鲁木齐来到金华,踏上寻亲之路。她辗转找到了金华电视台(现为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记者,向他们倾诉了自己的故事,寻求帮助。记者们不仅热情地接待了她,还对她的寻亲故事进行了采访报道。当得知当年有一批像她这样的婴幼儿从金华抱养到乌鲁木齐时,电视台更是特地派记者前往乌鲁木齐,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希望能为她找到更多线索。
此后的日子里,何嫦媛又多次踏上寻亲之旅,她走访了浦江、武义等金华的多个县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四处打听,向当地的居民询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然而,寻亲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让她身心俱疲,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今年,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义乌爱心公社寻亲项目的志愿者得知何嫦媛的情况后,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多次到兰溪的多个村庄走访,挨家挨户地询问,收集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在兰溪厚仁村,他们终于找到了疑似何嫦媛姐妹的信息。志愿者们迅速采集了相关人员的DNA血样,经过浙江迪安司法鉴定中心的专业鉴定,最终确认兰溪厚仁村84岁的田富妹与何嫦媛是亲姐妹。
得知这一消息,两家人都欣喜若狂。7月4日下午,当何嫦媛从乌鲁木齐坐飞机赶到义乌时,义乌爱心公社的志愿者、当年帮助过她的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早已手捧鲜花,在机场出站口等候多时。看到熟悉的面孔,何嫦媛感动得热泪盈眶:“金华太温暖了,看到大家,就像看到了亲人一样。”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当天入住的义乌半岛世界酒店,在得知她是来与分别多年的亲人团聚后,也主动免去了她的费用,这份温暖让她铭记于心。
(时隔18年,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再次陪同何嫦媛寻亲)
7月5日一早,阳光洒满大地,爱心公社志愿者、媒体记者等十多名热心人从义乌出发,一路陪伴着何嫦媛前往兰溪与亲人见面团聚。当何嫦媛走进当年曾住过的老房子,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当看到父亲的照片时,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我和爸爸长得很像,爸爸妈妈,我回家了,我回家了……”那一瞬间,60多年的思念、委屈、期盼,都化作泪水,肆意流淌。
“这么多年,在艰难的寻亲路上,我很多次都想过放弃,那种看不到希望的感觉,真的让人绝望。”何嫦媛感慨地说,“但是,我的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在哪里。今天,我终于圆梦了!”她决定在金华住上一段时间,好好感受家乡的气息,与亲人多相处一些日子。等有机会,她还要请家人到乌鲁木齐去走走看看,让这份跨越万里的亲情,更加紧密相连。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