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金东   正文

新闻背后丨金华煲,香飘何处?

2025-07-08 19:35:03

来源: 无

作者: 陈玉杰

尽管在金华生活了30多年,但每次写浙中的风土人情时总是忐忑,因为来自北方的我深知,30多年的记者经历在博大精深的“小邹鲁”面前依然不值一提,很容易闹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笑话。

爱上金华和我喜欢文字一样持久,表达欲免不了像喝烈酒那般常常上头,于是顾头不顾腚来说说金华煲。

1992年隆冬的一个黄昏,我带着淮河冰冷的气息畏缩在金华电业局招待所,口袋里没剩多少钱,晚饭尚无着落。金华的两位朋友敲开房门,他们的笑容宛如冬日暖阳,将我心中的希望瞬间照亮。那个夜晚,中山路一如既往灯火通明,路边三三两两的帐篷里语笑喧阗,其中有我们仨围着胴骨煲喝米酒的场景。

那是我对金华煲一见钟情,浓郁的汤汁、浓稠的骨髓、浓厚的香味,配上浓烈的友情,值得铭记一生。

时隔不久,留金战友单福乐得知我在金华七一制药总厂打工,硬是拉着我在中山路一家煲摊坐了一夜。吃的什么煲,喝了多少酒,已经不重要了,我们通过共同的乡音,诉说着各自生活的艰辛。

我到金华日报社工作时,正值《婺州生活报》即将华丽转身为《金华晚报》,编辑部成员大都是小年轻,“风雨里追赶雾里分不清影踪”之余,深夜我们会唱着“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奔赴横街口,在那个中山路与八一北路交叉口的地方,尝过田螺煲、老鸭煲、牛杂煲、酸菜鱼煲……

感谢副主编俞平,同样未婚的他,是我们这批小年轻的头,忙起来可以昼夜连轴转,闲下来也会和我们一起穷开心。印象中,横街口附近的“金华第一剪”“金华第一拉”,还有路边的卡拉是否OK,都是他花钱带我们去体验的。

煲摊、煲庄去多了,跑城管口的我发现了问题:经营者占道,消费者乱停车、随地小便,本来两方合演的“台上戏”,却做不到好好“收场”,毫无愧色地把垃圾、污水留给为城市“洗脸”的环卫工。而且,除了横街口,在文化路与新华街交叉口、解放东路莲花井、四牌楼等地,也是煲点和各种小摊云集。每到东方欲晓或夕阳西下之时,勤快的摊主们便肩挑担、手推车忙着奔向各自的领地。早点夜市方便了市民,乐坏了摊主,留下的是吃剩的食物和卫生筷、废纸巾、果皮、塑料袋、甘蔗渣等垃圾。

1995年夏天,市创建办就此推出举措,要求市区各种狗肉、鸭肉煲等摊点统一到八一北路人行道6米宽以上地段经营,同时划出了市区早点、夜市及临时瓜果市场的设置区域。应该说,这些规定对促进金华煲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那些年,吃煲到八一北路成为市民共识,并冒出了好几家名煲庄,引得周边地市食客纷至沓来。

2001春天,金华晚报编辑部推出“‘广厦杯’西部世纪行”,我和同事吕济强在古城西安采访过程中,真正见识了金华煲的名气。

江北煲“火”出圈,江南不能隔岸观“火”,高畈街慢慢成为集聚地,由于街路短窄,煲摊、煲庄更加集中,伴随流浪歌手的吉他声声,大有超越八一北路抢坐“金华吃煲一条街”之势。

在我的记忆中,北京举办奥运会那年夏天的金华市区,真是“越夜越美丽”,南北两个煲庄夜市红红火火也就罢了,五一路龙虾摊夜市、双龙北街龙虾摊夜市、两街小百货夜市、阳光路夜市……热闹的让人挪不开脚步。

乱不乱?有点乱!不过管理部门实施了“六个统一、六个禁止”:统一占道审批、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卫生保洁、统一经营设施、统一配置垃圾桶、统一卫生标准和禁止摆放落地灯箱、禁止张挂雨布横幅、禁止在室外洗菜洗碗乱倒污水、禁止大声喧哗和划拳吵闹、禁止卖唱表演、禁止停放机动车辆。只要宣传、管理到位,没有邋遢的城市,城市的天塌不下来。

事物的发展,由乱到治从混沌到秩序原本正常,市区江南、江北两个煲庄区隔江叫卖也没啥问题,关键是做任何事情既不能虎头蛇尾,也要在周期规律中调整突围。

许多市民隐隐觉得,金华煲“急转直下”,大概率出在“大手笔”之后。2002年夏天,有关部门将分散经营的50多家金华煲经营摊点集中起来,统一经营和管理,在下官桥路龙渎河边形成“江南煲庄一条街”。本来,“江南煲庄”运营几年,已与“金华火腿”“金华酥饼”并称为“金华三宝”,还响亮提出“让‘金华煲’走向全国”。

后来呢?

我的同事徐朝晖20多年前就曾经调查,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偏低、品种单一、口味单调等问题困扰着整个煲行业持续发展,许多煲庄都是由非专业厨师在经营,偷工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金华煲店家几乎就是靠开水加味精在蒙混过日子……

再后来呢?

我们知道的是,“江南煲庄”风光几年后陷入困境,那个地方拆了,众多经营户有的改行,有的另寻地段孤单营业。

我们不知道的是,完全可以引领并完全有希望振兴金华“零点经济”的金华煲,为什么江河日下、日暮途穷?

也许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许是川渝麻辣火锅、内蒙小肥羊等外来餐饮产品的冲击,也许是有识之士的呼吁无人问津……

可是,红遍全国的重庆南山火锅街又怎么解释呢?

金华煲,还有没有也许?

关于金华煲,我难忘20年前那一天。得知著名剧作家、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团长邵钧林回乡,我死缠硬磨要请他吃饭。估计之前婉拒多次,那天晚上邵钧林老师爽快地答应吃夜宵。就在我纠结放在哪家星级宾馆宴请时,他指明去吃“金华煲”。好吧,在外金华文化名人品尝家乡味道合情合理,可怎么着也该上瓶高档白酒才与文职将军匹配吧。谁知,就在我问高畈街一煲庄老板有没有好酒时,坐在大排档的邵钧林老师大声用金华方言嚷嚷:“加饭酒,加饭酒……”

时光永远向前,一直鼓励我上进的邵钧林老师,因病离开我们已近10年。但愿金华煲能够凤凰涅槃,带着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气息,弥漫整个世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