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金华晚报》创刊三十周年·那些人】郭邦才:“父老乡亲”见证山乡巨变

2025-07-11 07:31:11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蔡文洁

“30年前,你们要来趟村里可不容易。”说起当年记者前来采访的故事,浦江县中余乡普丰村退休的老支书郭邦才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1995年1—6月,《金华晚报》推出特别策划“啊,父老乡亲”,选择金华四角最偏远的乡镇,通过全方位的实地采访,展现一方民众的生活现状及发展诉求,中余乡作为最北角的一个乡镇,是其中的采访点位之一。

郭邦才在普丰村当了近2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当年听说有人要来村里采访,心里是既开心又紧张。“当时村里太穷了,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招待。”郭邦才说,普丰村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只有一条镇里通往村里的路,还是他带领村民前一年刚修好的,非常简陋,路面都没有压实。

当年采访时,记者对于进村道路的描述让郭邦才印象深刻:这里的山十分陡,特别是长5公里的养元岭,从车窗望出去,满山的浓雾封锁,深不可测……我们随之提心吊胆……“这段话写出了村民的心声,也一下子点醒了我,要想富,先修路。”郭邦才和村民们下定决心,再困难,也要把路修好。经过多年的努力,2002年,普丰通往诸暨公路段路基工程完工;2003年,蒲阳到诸暨寿廊坞路基硬化工程完工;2018年,养元岭公路拓宽工程完工,道路拓宽到了6米。2024年8月,《金华晚报》持续跟踪,策划推出“啊,父老乡亲”30年今访特别报道采访组再次来到普丰村,问郭邦才30年来最触动人心的变化是什么时,郭邦才说:“路!不修路永远走不出大山、过不上好日子。”

随着道路的不断延伸,普丰村发展得也越来越好,依托养元坑小学、鸡鸣社、烈士墓等红色文化遗址发展红色旅游。2014年,养元坑红色纪念馆开馆,并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两年,普丰村积极开发高山蔬菜种植,引进新的种植项目,创建高山农产品品牌。“看着乡亲的日子越来越好,村庄越来越美,我打心底里开心。”说这话的时候,郭邦才爽朗地笑了,笑声里,饱含了对普丰山乡巨变的由衷自豪。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