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金华晚报》创刊三十周年·那些事】记者接力助农 谱写共富新曲

2025-07-11 07:31:42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周轩 文/摄

距离金华市区50公里的婺城区沙畈乡,是金华市民的“大水缸”——沙畈水库所在地。为守护这一泓清水,沙畈乡经济发展一度受限。《金华晚报》多年来持续聚焦沙畈,从“饮水思源”的呼吁到“造血”功能的培育,记者接力,报道不断,书写了一段媒体与山乡的动人互动。其间,“山乡创富圆梦行动”获2013年度浙江新闻奖社会活动奖。

早在2005年,《金华晚报》记者就将目光聚焦沙畈乡的儿童,撰写了《乡村校长的成长与夙愿》《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等报道,呼吁改善山村孩子的阅读状况,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并在沙畈设立了爱心图书馆,每年组织为图书馆捐书。其间,《金华晚报》刊发的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关企业出资筹集了40万元教育基金,帮助沙畈乡小学改善教育困境。此后,《金华晚报》联合有关方面创办了爱心诊所,设立了40万元的爱心奖学金,还组织了50人“探沙畈水、走红军路”、30名大学生“真情1+1”等活动。

陈凯良讲述红军故事

红色热土焕生机

昨日,记者重返沙畈乡银坑村。蓝天白云下,草木葱茏,沿途路标、烈士雕像、红军练兵场等红色元素扑面而来,与10多年前判若两村。

银坑村一景

2012年,《金华晚报》记者“走转改”蹲点银坑村时,发现这里虽有粟裕将军战斗过的遗迹,却深藏山中鲜为人知,村民收入微薄。一篇《五问银坑,致富路在何方》道出了村民的期盼。

“粟裕旧居、练兵场、红军故事,这些都是宝贵的红色资源。”银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凯良介绍,经过2014年、2015年的修缮重建,2016年银坑村开始接待团队游客,并于2023年获评省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如今,每年接待团队百余批,自驾游客络绎不绝,村民自制的土特产在家门口便销售一空。

研学游

陈凯良指着墙上的本村退伍军人照片说:“他们是银坑红色传承的活历史。”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银坑村红军活动纪念馆入选省级乡村博物馆,“画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陈馆”成为乡村红色文化新地标,为村民带来旅游服务、农产品销售等就业机会。

从“竹笋节”到特色种养

如何真正激活沙畈的致富潜能?2012年,《金华晚报》记者多次深入沙畈,以银坑村为样本,推出10余篇深度报道,剖析致富路径,解放村民思想。报道引发村民和4家合作社共鸣。在《金华晚报》记者牵头组织下,首届沙畈竹笋节于当年4月15日成功举办,村民带进城的竹制品销售一空,订单纷至沓来,为全乡万余名村民创收近350万元,整体效益超千万元。

2012年4月,首届竹笋节在市区兰溪街开幕

竹笋节的热心发起者之一周旺兴,如今是金华市山洲家庭农场负责人。参与组织沙畈首届竹笋节的经历,也带动了周旺兴的思想转变。经过《金华晚报》记者牵线搭桥,周旺兴联系上了浙江师范大学特种养殖研究所负责人。经过专家指导,他利用沙畈独特环境,发展起石蛙养殖产业。“初期技术不成熟,劝人慎入。这几年掌握了核心技术,我乐于分享,带动了周边乡镇好几户农户参与石蛙养殖。”周旺兴自信地说,石蛙市场价达300元/公斤,销路稳定。

银坑村高山蔬菜基地

在银坑村,赖樟富与黄法矿流转50余亩土地种植高山蔬菜。“茄子、辣椒、西红柿、冬瓜等直供无锡、义乌。”黄法矿指着亮泽的茄子赞道,“这里的气候土壤是优势。”

陈凯良告诉记者,村里还发展了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增加村民收入。

“大篷车”驶入山乡

随着《金华晚报》报道的深入和当地政府积极作为,催生了沙畈乡集约化种植高山蔬菜、石蛙养殖、中草药基地、红色拓学中心、绿色小水电等新生经济体。

记者从沙畈乡政府获悉,今年以来,该乡以“供富大篷车”为抓手,推动城乡资源流动、产业振兴与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全乡17个行政村实现“共富专员”全覆盖,“供富大篷车”累计进乡50余次,收购农特产品约180吨,助农增收190余万元,为生态型乡镇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沙畈样板”。

周旺兴介绍石蛙养殖的曲折经历

以“供富大篷车”为驱动,建设稻米、油茶、毛芋等9大基地共计2260余亩,初步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通过“一叶三蛙”项目,建设粽叶栽培与抚育基地、稻蛙共生种养基地、石蛙养殖基地,推动粽叶、稻蛙、石蛙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增加就业岗位80余个。

记者接力,从思想破冰到产业落地,沙畈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共富之花正次第绽放。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