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12:36:40
来源: 无
近日,东阳法院成功执结一桩民间借贷纠纷案,年轻的被执行人林某在法院的温情引导下,从创业失败的低谷中走出,重新踏上自力更生之路。
耐心寻访 揭开隐情
执行法官王帷韬根据线索,在某酒店找到21岁的林某。面对法官询问为何未履行生效判决,林某低头嘟囔:“没钱……又不是不还……”随后,法官联系到林某的爷爷,电话中老人的声音充满疲惫:“法官同志,这钱我早就凑给他了,想让他赶紧还债,可这孩子……”原来,林某拿到钱后并未还债,反而挥霍一空,微薄的工资几天便花光,月月向家里伸手要钱,甚至埋怨家人给得少。得知法院执行,老人再次筹措资金,替孙子全额偿还了债务。案件本可就此了结,但老人恳求道:“钱我们还了,可这孩子……能不能请您开导开导他?”
创业受挫 深陷低谷
深入了解后,法官发现林某的消极源于两年前一次失败的创业尝试。满怀梦想的他曾勇敢迈出第一步,却因挫折一蹶不振。即便在家人帮助下找到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他也只是“混日子”,毫无规划,工资常在月初花光,仍需家里接济。林某的母亲坦言,面对儿子消沉的状态和无休止的经济索要,家人忧心如焚却束手无策。
温情引导 点燃希望
在执行谈话中,林某担忧地问:“法官,我这样被你们从酒店带出来,会不会丢了工作?”这份他平日敷衍了事的工作,竟在可能失去时成为他最大的牵挂。法官没有急于说教,而是当场联系酒店经理,说明林某的债务已清,并恳请保留其工作机会。
随后,法官转向林某,语重心长地说:“看到你爷爷这么大年纪,还为你奔波筹钱,你心里什么滋味?那是他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法官进一步追问:“怕再失败?但如果连重新开始的勇气都没有,你怎么知道下次不会成功?靠自己的双手,哪怕从基础工作做起,也是在向前走。”这番话如重锤敲在林某心上,他沉默许久,最终郑重承诺要重拾信心,努力工作。临别时,法官与林某互换了联系方式。
持续关怀 见证蜕变
此后,法官与林某保持联系,断续的聊天记录见证了他的转变。“存了五百,没要家里钱。”“转正了!还当了楼面服务小组的组长!”林某坦言,改变并非易事,克制消费诱惑、调整生活习惯都充满挑战,但家人的支持和法官的持续关怀让他坚持下来。
“我现在每个月固定给爷爷存一笔钱,慢慢还他之前替我垫的债,”林某在电话中语气沉稳,“剩下的钱我分成生活费和储蓄。等有本钱了,我还想创业,但这次一定一步一个脚印!”从依赖家人到自食其力,林某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改变。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