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体育   正文

让“浙BA”听听汤溪话!上李走马灯来了

2025-07-11 10:21:57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俞夏冰 文/摄

“‘浙BA’我晓得,是个篮球赛,我们要上‘浙BA’了!”7月10日晚,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李村村,76岁的周益珍在村里的篮球场边,看着一队“人马”正在排练,他们嘴里用汤溪话唱着民歌,周益珍摇着手里的扇子跟着哼唱。

上李走马灯是金华开发区为“浙BA”准备的非遗展演之一。连日来,为了完美呈现节目,队员们顶着高温加紧排练。他们穿着戏服,套着裱糊好的各色竹马,跟着民歌的节奏,形成转圈、交叉穿插、对角穿插等各种队形。领队盛聪球拿着民歌的歌词,时不时与在场边的老人们交谈,通过老一辈的经验校准队员们的音调。

“我学走马灯时间不长,这次能登上‘浙BA’的舞台真的很激动。”套着枣红色竹马的杨嫦菊今年46岁,是李村村村民,她小时候看过走马灯表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参与表演的十余名队员都是本村村民,他们很珍惜此次登台机会,因此对日常排练积极性很高。“我们要好好演!让‘浙BA’也听听汤溪话!”

上李走马灯有一套精巧的道具,通常用竹篾扎成马头、马身等形状,竹篾兼具柔韧性和强度,支撑起整个走马灯的结构。再在竹篾框架上用白布、红布、黄布、黑布等彩色布料裱糊,并配以流苏等装饰,使走马灯看起来更加华丽美观。马身中间会留出一方孔,用于演员身子套入。表演主要是队形队列的变换,在十番音乐和锣鼓的伴奏下,演员们挥动马鞭,作出跑马、奔驰、马嘶、腾跃等动作,气氛热烈,极具观赏性。

2009年,汤溪民俗文化研究会通过走访当地老一辈手艺人成功还原了上李走马灯,使其入选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这么卖力,也是因为汤溪镇的赵委员天天催。”领队盛聪球说,对于这次表演汤溪镇镇政府也非常重视,汤溪镇党委委员赵松鹤天天盯进度,还请了场外专家到村里来,实地改良节目的呈现效果。

此次上李走马灯登上“浙BA”舞台意义非凡。一方面,“浙 BA”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群众篮球赛事,拥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庞大的观众群体。走马灯借此机会亮相,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古老的非遗项目,拓宽其传播范围,提升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热爱非遗。另一方面,这也是“体育+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将非遗表演融入体育赛事,不仅丰富了赛事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赛体验。

随着“浙BA”赛事的推进,上李走马灯的表演也日益临近。相信在队员们的努力和精心筹备下,走马灯定能在赛场上大放异彩,为“浙BA”赛事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记。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