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首页内栏目  >  首页热门视频   正文

科普公益丨脑图谱计划有什么重大突破?灵长类的这些秘密首次被揭示

2025-07-11 14:22:30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出门前翻箱倒柜找手机,最后却发现就在自己裤兜里插着?老熟人的名字到了嘴边,偏偏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都是我们大脑的神经元联接出了问题。那么,大脑究竟是怎样存储记忆?又是如何决策发出指令呢?一起一探究竟。


大脑是人体最为复杂和精密的器官,由约860亿个神经元和数万亿个神经联接组成,是人类身体上的最后一个“黑匣子”。然而,这个决定“我们是谁”的联接图谱,却至今仍然没有被完整绘制。绘制它、理解它,对于攻克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脑疾病,以及发展下一代人工智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在最近,中国科学家主导的脑图谱大科学计划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系统性地绘制了猕猴大脑关键区域的高精度细胞级联接图谱,实现了从啮齿类(小鼠)到灵长类(猕猴)研究的质的跨越。十项核心成果,在《细胞》系列期刊以专刊形式集中发表。

重大突破之一,就是灵长类“决策执行中心”的秘密首次被揭示。科学家精确绘制了猕猴前额叶皮层中2000多个神经元的完整联接路径。与小鼠显著不同,灵长类神经元的联接展现出惊人的靶向专一性和高效性。它们的线路设计更精准、更直接,没有广泛分布的冗余分支。这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能够高效处理复杂信息、进行高级思考的神经结构基础。这一发现对设计更智能的类脑计算模型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这次成果的另一大突破,就是灵长类意识重要相关脑区的物理蓝图被首次绘就,为“屏状核可能是意识产生的关键节点”这一假说,提供了迄今最直接、最翔实的结构证据。

科学家成功绘制了猕猴屏状核的完整全脑联接图谱,这个薄如纸片的神秘结构,竟然和大脑几乎所有已知的重要脑区都存在着广泛的直接联接,具有整合全脑各种复杂信息的架构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 蒲慕明:我们希望这个计划完成之后,能够把阿尔茨海默病的正常发病年龄往后延,比如现在85岁到95岁,1/3到1/4人群有阿尔茨海默病,能把它往后再推5到10年,这就是我们真正对社会贡献的直接指标。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