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义乌   正文

根艺痴人王花荣:醉心根艺20余年,欲建藏馆留芳华

2025-07-12 21:39:29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王志坚 文/摄

“我有空就喜欢去山里转一转,看到合适的树根就把它带回家。”在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后义村,有一位名叫王花荣的村民,他与树根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恋”就是二十多年。

走进王花荣家,看到他存有大量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根艺作品。它们之中,有的依然保持着山林间那份质朴与野性,未经雕琢,浑然天成;有的则在他灵巧的双手下,经由一番深思熟虑的刻画,绽放出超越自然的雅致韵味。

“这是龙的四只脚,那边是龙尾巴,这起伏的部分是身躯,它是纯天然的,是木荷树的根,我一开始发现这个树根有点弯曲,觉得很奇怪,就挖出来看一下,发现它有龙角的造型,四只脚也出来了,我觉得这个造型很不错。”王花荣指着三楼入门处墙上的一条“中华龙”说。这是他去年以中华龙为灵感创作的作品,是他最称心的“宝贝”。

记者注意到,王花荣的家里摆放着大大小小30余件根艺作品,其中不少是形似各种动物,从细节处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巧思。

“你看,这个像啥?这树桩是七年前我在建德山上挖来的。这个地方看着就非常像眼睛,这个地方是牛鼻子,这边也是眼睛,这个就是凭感觉去欣赏。”王花荣指着地上的另一件“宝贝”说,2018年秋季的一天,他和朋友到建德的一座深山寻宝,在一处悬崖边发现了这个树桩。一开始觉得它就是一个普通的树根,挖下去之后发现像羊的头,又像马的头,又像鹿的头,又像麒麟的头,像四种动物。拿回家后,不少村民闻讯赶来看“稀奇”。后来,他顺着纹路作了一些处理,有人说这树桩不仅像多种动物,初看还有些像秦朝时的鼎,挺稀罕的。

“这件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就面部表情雕刻了一下,三分人工、七分天然,有四只脚,还有尾巴。”王华荣告诉记者,他喜欢根艺,最开始是受了爷爷和爸爸的影响。但父辈是把根艺当作兴趣爱好,他却想把根艺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通过看书、参展、与人交流等方式学习根艺,并一直乐在其中。

“无论是山间野林,还是河边岸畔,只要发现有价值的树根,我都会如获至宝。在我的眼里,每一块树根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故事。我会用心去感受它们的形态、纹理和色彩,然后用刻刀将它们内心的世界呈现出来。”王华荣说,只要发现有价值的树根,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往。20多年来,除了义乌及周边地区,他的脚步还延伸至贵州、云南等山区。除了家里收藏着的30多件作品,还有70多件存放在廿三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义乌市民广场地下室等处。

对王花荣来说,根雕艺术并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追求。他说,最大的梦想是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根雕小藏馆。他希望能有一个地方,展示他所有的根雕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根雕艺术,感受它的魅力。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56岁的王花荣一直在努力。他不断地创作新的作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艺。他坚信,只要心中有梦,手中有刀,总有一天,那座根雕小藏馆会成为现实。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