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08:35:04
来源: 无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7月11日恰逢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纪念日。索马里驻华大使和丹特意给昔日的恩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寄了一枚外交纪念封。封上除了和丹大使亲笔写的收信地址和落款外,右上角贴有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主图是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时拍的照片,背景配有索马里城市景观,上面还有一段用中文和英文写的寄语:
今年是索马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65周年。而我们之间的联结,早在600多年前便已开启——当郑和率领船队远航时,曾带着和平与友谊踏上索马里的海岸。
作为索马里驻华大使,我为能延续这份传统而深感自豪。愿两国人民在相互尊重中,携手共赴这段情谊绵长的旅程。
和丹·奥斯曼·阿布迪
收获这份意外的惊喜,刘鸿武院长特别兴奋:“这是一枚特别珍贵的纪念封,我将把它陈列在我们的中非交流博物馆。这个封不仅见证了我们的师生情,也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非友谊。”
说起和丹大使,浙师大人并不陌生。大眼睛,黑皮肤,灿烂的笑容,配上一袭传统的阿拉伯服饰,一口流利的中文......无论是在浙师大读书时,还是回母校任教工作期间,和丹都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她与浙师大也有着近20年的不解之缘。
“2005年9月,我远渡重洋,踏上这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不久,这里就变成了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短短几年,我已经完全融入到浙师大这个培养我成长的‘家’。我乐此不疲地学习,体会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丹曾是当年学院学生会里唯一的外国人。大一时,她就申请加入学生会,从干事一直做到文艺部副部长、院级学生会副主席。
在同学眼中,和丹是“出镜率”很高的留学生,也是一名特有亲和力的“中国通”。她喜欢当志愿者,有空就到中非交流博物馆义务讲解;她还竞聘成为校新闻中心广播电台播音员,参与制作了5 年的双语类节目。“我想融入中国学生的生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和丹的节目在校园里很受欢迎。她做的节目往往会涉及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不少留学生听了不过瘾,经常会主动找上门,向她询问各方面的问题。
2010年,和丹参加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
“浙师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我的中文水平在这里突飞猛进。”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丹提前一年完成工商管理的本科学业,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0年,和丹报名参加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她以字正腔圆的流利普通话和出色的表现征服众多评委,一举夺得银奖,和丹也因此一赛成名。第二年,她以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资格,进入浙江大学继续攻读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我真心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国和非洲,互相了解、相互信任、共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6年博士毕业后,和丹毅然放弃了几家跨国企业、机构的高薪聘请,选择回到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当一名普通老师。和丹认为,非洲研究院的广阔平台和优势资源,能帮助她实现这些梦想。她的引路人就是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
和丹与刘鸿武在浙师大非洲研究院
在浙师大工作期间,和丹主要承担非洲研究院教学、科研任务及非洲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及文物考证工作。她虚心好学,热情肯干,不怕吃苦,深得院长刘鸿武赏识。刘鸿武深耕非洲30多年,足迹遍布非洲各地,开创性地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和丹主动拜刘鸿武为师,给他当助手,跟着他深入到非洲多个国家调研,开展学术交流。
2019年3月,刘鸿武院长带领非洲研究院非洲学籍学者深入金华塔石乡调研中国基层治理
非洲研究院也给和丹创造了很好的成长空间,让她担任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非洲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2022年,和丹被评为学院副教授,聘任为硕士生导师,她也开始成为一名专门研究中国、聚焦中索合作交流的年轻学者和学术骨干。
刘鸿武带和丹到非洲开展学术调研时合影
除了教学,和丹还对媒介经济与管理、非洲电影、艺术及历史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研究。她花了两年时间,参与执导拍摄了六集纪录片《我从非洲来》,跟拍20多名在中国学习、生活、创业的非洲人,讲述他们不断融入中国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故事。“我从非洲来,用真实影像诉说真情。”和丹希望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把非洲人搭乘中国发展快车追逐梦想的一面展现给全世界,既讲好非洲人在金华创业的小故事,也讲好中非合作的大故事。
和丹在介绍纪录片《我从非洲来》
和丹作为导演,同时本色出演,陆陆续续拍了一整年自己的故事,记录下自己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她如何用行动告诉人们非洲女性真实的一面。纪录片《我从非洲来》成功入选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被赞比亚卢萨卡国际电影节选为开幕影片,荣获“2017中国网络影视年度最佳纪录片奖”等多项荣誉,在央视和许多非洲国家播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
和丹特别喜欢阅读,她的案头长期摆放着《摆脱贫困》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在她看来,“书中谈论的问题正是当前非洲减贫发展面临的真实问题。对非洲国家治国理政、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2017年9月,和丹受聘为索马里总统顾问,成了他们国家最年轻的总统顾问。
2022年7月,和丹担任索马里总理在国际合作、人力资本发展领域的高级顾问,她开始把自己对中国的观察见解传到索马里,推动中国与索马里两国经贸合作,助推国家发展。
和丹参加“一带一路”环保技术合作研讨会
和丹回索马里后,虽说与恩师远隔万里,但两人的交往从未间断,节假日也经常互致问候。2024年8月8日晚上7时许,刘鸿武的手机微信突然收到一条和丹的短信:“老师好!希望您、师母和所有家里人都好。想和您分享两个好消息:第一,我们家迎来了一个小男孩,叫李楠,现在两个月大了。第二,我刚被任命索马里驻华大使,等中方回应。我应该过几个月到北京接任。我今天的成功要感谢您的培养与支持以及您给我的所有机会!谢谢您!”这条信息让刘鸿武倍感自豪。
2024年11月,和丹正式上任索马里驻华大使。20年前在中国的求学岁月,让她有幸亲身经历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她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治理模式有着独到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在我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有一个永恒的画面——中国工程师和工人默默耕耘,为我们修建道路、桥梁和医院。”和丹说,连接索马里南北部的唯一高速公路,就是中国建造的。在中国支持下,索马里已实施了80多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杂交水稻帮助索马里提升粮食自给自足水平,距离粮食安全更近了一步。
2024年9月,和丹与刘鸿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合影
今年6月28日,第十一届亚太地区非洲荣耀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以其数十年致力于推进非洲发展和中非合作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在非洲国家享有的广泛声誉,荣获“非洲荣耀”年度奖之“非洲之友奖”。与他同获殊荣的,还有和丹大使,以及浙师大中非交流博物馆馆长约罗·迪亚洛。“多年来,我们怀揣着共同的理想,像一个战壕的战友一样,共同为中非友好事业并肩努力。”刘鸿武说,“事实上,这份奖项,属于所有致力于推进中非友谊与合作的人们!”
今年6月份和丹大使获得“非洲之友奖”
和丹不远万里来中国求学那年,恰好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根据记载,郑和下西洋最远曾到达非洲的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我们把郑和下西洋途径的19个国家罗列出来,每个国家设计一枚由各国驻华大使签名的纪念封,制作成精美的纪念册。”马小玲是当时外交部集邮协会秘书长。他说,这套《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册》推出后,受到19个驻华大使馆普遍欢迎。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册
一转眼,又到了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前不久,马小玲准备设计一组新的外交纪念封。他从老同事苟皓东那里得知,索马里新任大使和丹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也很有研究,并托他转告设计外交纪念封的设想。
外交部集邮协会原秘书长马小玲(右)向非洲博物馆捐赠埃及驻华大使画作
苟皓东曾任中国驻坦桑尼亚公使衔参赞,与和丹认识于8年前。当时,和丹一行带着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参加2017年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受到苟皓东的热情接待,双方也互留了微信。第二年,苟皓东任期到后回国。“有一次,我受浙师大邀请,来金华参加一个有关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学术讲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负责接待我的正好是和丹老师。”苟皓东说,国内再次相见,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以后,双方的互动就更多了,和丹经常在微信中向这位资深的外交前辈讨教。
和丹参加2017年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时初识苟皓东
以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为主题设计外交纪念封的设想,引起和丹大使的浓厚兴趣。她当即放下手中的活,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用英文写下一段寄语,然后扫描发给苟皓东。
“我们之间的联结,早在600多年前便已开启——当郑和率领船队远航时,曾带着和平与友谊踏上索马里的海岸。
作为索马里驻华大使,我为能延续这份传统而深感自豪。愿两国人民在相互尊重中,携手共赴这段情谊绵长的旅程。”落款时间是2025年7月10日。
和丹大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国家主席递交完国书后拍照留念
今年是中国与索马里建交65周年。“中非梦,我的梦”,和丹大使这段不到120个字的寄语,深深表达了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绵长中非情。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