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磐安   正文

金报时评|乡村需要怎样的温度与厚度

2025-07-15 09:52:35

来源: 无

作者: 通讯员 李临赫

长沙地铁站里,保洁阿姨对着“情绪按钮”反复按下“不开心”。这一微小的一幕,被《人民日报》称为“城市的温度”。它映照出人心最朴素的渴求:被看见,被懂得。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喧嚣都市,还是广袤乡村,真正的建设,不至于架桥铺路,更要抚慰人心,滋养精神。

 一、乡村的温度:在烟火气里看见人心

城市有“情绪按钮”,乡村的“温度”又在哪里?它藏在更日常、更朴素的细节里。是村内老树下、青石旁,劳作归来的乡亲们放下农具,几句家长里短的闲谈,烦恼便在笑声中悄然消散。这里是天然的“情绪驿站”。是邻里间谁家遇到难处,左邻右舍默默伸出的援手,一杯热茶、一次帮工,传递着无须言说的关怀,比任何按钮都更直接熨帖。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几句宽心话,化解了年轻人心头的疙瘩,这份源自生活阅历的智慧,是乡村独有的“心理良方”。

乡村的温度,是熟人社会里那份不言自明的守望相助,润物无声的融洽接纳。它像土地一样朴实,像溪水一样恒常,不需要高科技的按钮,却更需要我们珍视、维系并优化这些天然的情感联结,让这份温暖持续流淌。

二、乡村的厚度:在传承中安放乡愁

乡村的“厚度”,在于它承载着时光的沉淀与文化的根脉。这份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是修缮一新的祠堂、老屋,它们不只是建筑,更是记忆的容器,让漂泊的游子归来时,能触摸到祖辈的痕迹,找到心灵的归属。保护好它们,就是守护乡村的“情感地标”。是延续的节庆习俗、手工技艺,在热闹的舞龙、精巧的编织中,村民不仅获得乐趣,更找到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这份参与感与自豪感,滋养着精神家园。是村史馆里泛黄的照片、口耳相传的老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村庄的来路,懂得先辈的艰辛与智慧,在传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这份“厚度”,让乡村不只是栖身之所,更赋予它“老根发新枝”的时代魅力。它为村民提供了超越物质层面的归属感和意义感,是抵御现代生活浮躁的“定心石”。建设乡村,必须守护好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化家底”。

三、让温度可感,让厚度可触

村口大树下,加几条结实的长凳;村内广场边,摆个能翻书、能下棋的小角落。让歇脚有去处,聊天有地方。办点热热闹闹的茶会,组些趣味相投的小团体,让大家伙儿聚在一起,话能说开,心能靠近。城市用“按钮”精确记录情绪,是科技带来的温度;乡村则在日升月落、邻里互助、文化浸润中,积淀着更悠长、更深沉的情感力量——那是时间的厚度与生活的温度。

当乡村建设不仅关注房屋道路的“硬实力”,更用心呵护这份独特的人文“软实力”,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在熟悉的烟火气里被关怀,在厚重的文化根脉中找到归属,这样的乡村,才能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这,或许就是“情绪按钮”带给乡村建设最温暖的启示:人心的安顿,才是最深沉的根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