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东阳   正文

樟木箱里藏诚信:厉红云二十六载的“金字招牌”

2025-07-15 16:14:57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包涵

走进东阳年年香樟木家具厂,浓郁而独特的樟木香气扑面而来,萦绕在精心打磨的箱柜之间。在香气的源头,厉红云正俯身检视一批即将发出的樟木箱,神情专注。从22岁借钱创办小作坊至今,这位雕花家具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将诚实守信刻入每一道木纹,二十六载光阴,他的“年年香”品牌亦如樟木清香,历久弥坚。



一诺千金:木香深处的诚信密码


2012年,一笔8万元的款项意外汇入工厂账户。厉红云当即联系广西的新客户,对方这才发觉,本应支付的8000元货款因多输一个零酿成失误。他没有丝毫犹豫:“这钱数目不对,我马上给您退回去。”出乎意料的是,客户婉拒了退款:“你们的樟木箱质量确实好,这钱先放您那,后续我陆续下单,直接抵扣就行。”这份素未谋面的信任就此扎根,厉红云则以始终如一的高品质履约,稳稳托住了这份沉甸甸的托付。还有一次,金华客户邵经华来选购家具时,清点现金时不慎多付了1000元。厉红云发现后立刻致电告知,并第一时间将多收的钱款退还。正是这份以诚待人的态度,让邵经华深受触动,此后陆续介绍了不少金华的客户前来合作。

对厉红云而言,诚信是刻在骨子里的契约精神。2003年,一笔十几万的紧急外贸订单压得人喘不过气。设备有限,烘干速度跟不上,他与妻子便领着工人昼夜轮转。夜深人静时,工人休息了,夫妇二人却依然在工坊里奋战,冷水浇面提神。“答应了,就要做到。”厉红云回忆道。最终货物如期送达,疲惫的脸上是兑现承诺后的释然。这份坚守,不仅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更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契约精神”的种子。

即便风险转嫁于己,诚信亦不可折价。物流途中偶有损坏,若客户收货时未能及时查验,事后发现问题,厉红云也毫不犹豫:“退回来,我们发新的。宁可自己损失,也不能让客户承担。”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年年香最硬的“质量保证书”。


匠心守诺:时间淬炼的“年年香”

在厉红云看来,诚信的根基在于毫不动摇的品质坚守。创业伊始,他便立下三条铁律:货真价实,绝无假劣;诚信经营,服务至臻;广纳监督,完善售后。三条准则如鼎之三足,支撑起企业的信誉大厦。

这份坚守,在时光流转中赢得回响。2014年,“东阳市诚信民营企业”的荣誉实至名归;2016年,“年年香”荣膺金华市著名商标。然而比奖牌更珍贵的是沉淀的口碑。当一位永康客户因樟木箱日晒褪色而求助,即使已时隔十余年,厉红云依然免费为其彻底翻新,“弄完跟新的一样”。山西朔州的客户朱新华因温湿度差异遭遇家具开裂,他同样二话不说:“退回来,换新的。”并附上细致保养之法。“好产品是基础,好售后是保障,好口碑才是品牌长青的根本。”厉红云语气坚定。

2012年后,樟木家具市场红火,原料价格水涨船高,厉红云却坚持“定金时什么价,出货就什么价”。与他合作十几年的油漆供应商杜承富感慨:“货款十几年如一日按时到账,从无拖欠。”诚信,已成为年年香在商海波涛中最珍贵的压舱石。

公司销售人员厉云芳向记者坦言:“我在这儿已经干了13年,老板一点架子都没有,脾气好,待我们特别亲,真把员工当家人看。有一年我丈夫意外受伤,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公婆那会儿也生病住院,丈夫离不开人陪护。正焦头烂额的时候,老板跟我说‘别慌,家里的事先处理妥当’,还给我放了十多天假。工作上也总教我们站在客户角度想问题,能帮的就尽力帮客户解决。就冲老板和老板娘这人品,我心甘情愿跟着干了这么多年。”


善行无声:商道之上的仁心温度

厉红云的诚信与担当,早已超越商业范畴,融入对社会的深切回馈之中。他长期关爱弱势群体,不忘反哺桑梓。2014年初,他采购木材时不慎摔伤,股骨头骨折构成四级伤残。即便个人承受巨大痛苦,他依然牵挂着同村的残疾人,给他们送去千元慰问红包。

这份温暖,在南市街道岘峰村、城东街道跃进村和南市街道槐堂村的年节里静静流淌。村里刚办居家养老时,他便捐资2000元;端午、中秋等节日,总会为老人们送上实用的慰问品。在跃进村的分厂所在地,每逢中秋节,他都会为3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备好礼物和40元红包,这样的坚持,一晃就是15年。槐堂村过节做戏时,也总能收到他2000元的心意。善行如细雨,于无声处浸润着乡邻的心田。

在妻子陆有进心里,厉红云身上那股子劲儿总让她踏实——有担当,心又热,干事还带着股不服输的闯劲。“他这人啊,做事就像块沉甸甸的石头,落地就稳当。公司里的大小事,家里的琐碎活,只要经他手,我从来不用多操一份心。”陆有进说着,眼里泛起暖意,“最难得是他那副热心肠。村里老人背个筐去城里卖些瓜果蔬菜,他开车看见了,总会停下车招呼一声‘我带你一段’。要是不赶时间,还会绕点路,直接把老人送到摆摊的地方,怕他们累着。”她笑着摇摇头,语气里满是敬佩:“路上见谁有难处,他脚一踩刹车就停下来搭把手,好像天生就见不得别人为难。可你真要夸他,他总说‘多大点事儿’,那些在他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桩桩件件,都在我心里攒着呢。”


以信为灯:照亮前路也温暖归途

回望1996年那个艰难的开端,22岁的厉红云靠着东拼西凑和一笔15000元的银行贷款起步。最初的十年,是“年年难过年年过”的跋涉,每年都在与资金链搏斗,要还债,要进材料,更要雷打不动地准时发放工人工资。“再难,工资绝不能拖欠。”这信念支撑他熬过无数寒冬,“2003年过年时家中只剩1000多,能买些花生瓜子过年,我就很满足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对员工的薪水打过折扣。

这份厚道赢得了员工的心,更在困境中点亮了希望。2008年,工厂有了些起色,村里退休的张老师被厉红云的诚信打动,主动借出10万元巨款。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让他得以购置新设备、扩大生产。几年后张老师身体抱恙,厉红云与妻子商议后,提前连本带利归还借款,并如家人般时常探望照料。“人对我以诚,我必报之以信。”厉红云说。

如今,这份诚信的基因正在下一代身上延续。儿子厉宇峰深受父亲影响,生活节俭,待人真诚。作为预备党员,他铭记父亲的教诲:“要真诚待人,说到做到。”年前,厉红云还带着儿子为邻居张贴“福”字,将睦邻友善的温情悄然传递。

“我父亲总说,做人如同樟木,质地要硬,香气要正,经得起岁月。”厉宇峰说。二十六载风雨路,厉红云以诚信为斧凿,在樟木上雕琢出企业风骨,更以商道中的仁心,为“新时代浙商精神”写下了带着木纹温度的注脚。在厉红云手中,每一只飘散着清香的樟木箱,都封存着一段信守不渝的岁月故事,无声诉说着“金字招牌”最坚实的底色。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