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10:07:07
来源: 无
眼下,金西沃野一片金黄,已经到了关键的“双抢”农忙时节,一群以土地为生的农人,顶着炎炎烈日,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收割、旋耕、插秧等农事生产活动,确保稻谷颗粒归仓。
7月15日上午11时许,烈日高照,金华开发区罗埠镇永湖村塘下朱自然村的户外温度已经攀升至30多度,走到田间地头,一股裹挟着泥土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在种粮户朱叶春家的农田里,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设备正来回穿梭,忙个不停。三天前,朱叶春家的900多亩早稻进入了集中抢收期,他和请来的机手和帮工们一起,正与时间赛跑。
汪明成负责将刚收割的谷粒运往朱叶春家的烘干房,这位下周村汉子个子不高,黝黑的皮肤是常年日晒的印记。他的货车车厢一次性可装载6800多斤稻谷,装满需十二三分钟。夏季气温高,烈日照射下,驾驶室像个蒸笼,铁皮被晒得发烫,室内空调效果也不好,他趁着装粮的间隙,下车找了个阴凉处等待。
“今年的收成很好,这块田里用的都是机插秧,秧苗长得壮,根系扎得深,不容易倒伏。”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汪明成指着身旁的稻田高兴地说道。忙碌了一个上午,汗水早已布满了他的脸颊,T恤也湿漉漉地贴在身上。这种高温环境会加速人体水分流失,必须大量补充水分,一天下来喝上好几升水是常事。他和朱叶春合作了四五年,今年早稻一开割,他就过来负责运粮,之后再转去其他大户家。农忙时跑运输,农闲时拉砂石,今年53岁的他挣的是一份辛苦钱。
春争日,夏争时。“双抢”就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前几天收割完的农田,经过旋耕、放水、开沟等工序打理妥当,昨日正式开始插秧。在朱叶春家的育秧大棚里,一盘盘嫩绿的秧盘排列整齐,帮工们将已经培育了二十天的秧盘卷起,搬到平板推车上,通过滑轨运送出大棚,装车,一路送往田间地头。
烈日当空,在差不多一人高的插秧机上,用铁杆和帆布撑起一个遮阳棚,驾驶位一侧,一台小风扇不知疲倦地转着。一人负责“掌舵”,把握行驶方向和速度,确保栽下的秧苗间距均匀,另一人负责摆放秧盘。伴随着插秧机“哒哒哒”的轰鸣声,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沿着斜面迅速滑落并“钉”立在水田中,大概20分钟就能完成一亩承包田的栽插。一上午过去,两人已是汗流浃背。
“没有办法,插秧机是唯一没有驾驶室、不能装空调的大型农机,今天也没什么风吹来,只能忍受这种高温、汗水的煎熬。”插秧机手颜廷波苦笑着说。
颜廷波是一名来自江苏的跨区作业机手,经常通过精准对接各地农时跨区域作业,实现收入与农事需求的双赢。6月份刚收完江苏地区的单季粳米,7月份他们就带着设备到金西区块赶“双抢”。“我们要忙二十天左右,为金西区块的客户提供插秧、收割、旋耕等多项服务。”颜廷波告诉记者。
颜廷波曾在老家种过田,后土地被流转,就自购农机设备,开始当起了农机帮手。二十多年时间里,他见证了水稻从人工种植到半机械化,到如今全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当然,尽管现在的种田条件较之以前已经较为优越,但“双抢”这阵子依然难熬。“我们挣的都是辛苦钱,干这行久了,都已经习惯了。”颜廷波说。
最忙的人要数朱叶春。朱叶春养过猪,种过蔬菜、草莓,也曾种过几十亩水稻。2021年,通过“非粮化”整治,他流转了900多亩土地,当起了种粮大户。“种植水稻就像照顾一个幼儿,有操不完的心。”朱叶春说,特别是在“双抢”的关键时期,大家每天都在抢时间、赶进度。
朱叶春建有连体大棚、单体大棚9亩多,下半年共培育了3万盘晚稻秧苗。大棚面积大,棚内钢架上的喷灌设施水压不够,只能逐个区域喷灌秧苗。为了高温下秧苗不被晒死,他要盯着喷灌设施,挨个区域检查秧苗是否缺水、水龙头是否堵塞,确保秧苗“喝”上干净水。
此外,他还要和帮工们一起搬运秧苗、干农活,检查抽水泵、烘干机等机械设备,紧盯稻谷烘干进度……一天下来,脸庞被晒得通红,身上沾满了泥巴,衣裤更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时一天得更换好几套。
“高温酷暑季节,干哪一行都不容易。但我相信勤劳致富,作为时代‘新农人’,心里头有股自豪感。”朱叶春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