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锐评   正文

金云评丨延安有了新“星火”

2025-07-19 07:00:05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徐健勇

这个夏天,中国的西北角,从杨家岭革命旧址到中央军委二局旧址,窑洞并着另一个窑洞,参观者们络绎不绝。

延安窑洞,代表着中国革命的精神坐标,“星星之火”点亮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不仅仅为了旅游,如今,人们仍不断奔往延安,就业、创业、常住,甚至落户。因为在这里,人们看到了新的“星火”。

自称“新延安人”的李强,是延安延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从事半导体芯片行业已30余年。该企业今年5月投产,目前已建成4条产品线,年产量约2亿颗芯片。下游既有华为、中兴等企业的终端应用,也有正着手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相关企业。

来到延安,成为李强职业生涯的新起点。而这一契机,也让延安有了第一家从事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的公司,产业布局得到了新的升级。

这样的双向奔赴,在延安成为一种潮流。

在安塞高新区秦创原,企业注册登记、备案受理、政策咨询等服务,实现了一站式解决。招商引资,阔步向前。

数据统计,该园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建成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拥有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115项。202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8.31亿元,增长45.56%。园区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延安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14亿吨,煤炭110亿吨,天然气2万亿立方米。全力发展能源,本是顺势而为。而延安,为何偏偏选择开辟新路?

跳出“舒适区”,去迎战经济周期律,是延安革命精神的新注脚。延安插上科技引擎,让经济腾飞有了更多的现实保障。而更核心的是,这一思路背后,还凝结着科技创新自主自强的安全发展观。

行走在延安大地,参观革命遗址。耳边再现纺车嗡嗡,田舍鸡鸣,20世纪上半叶,延安军民艰苦卓绝地住着窑洞,垦着山地,实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击碎外界封锁。

如今的延安,将这些精神都传承了下来。

当听到李强自信地说,“延芯”就是“红芯”,“我们能做到国产替代,完全不受到国外制裁或关税战的影响”;当看到这片印象中飘着沙尘,曾经贫瘠如洗的黄土地上,有了自主生产并畅销国内外的无人机、抽油机,有了新能源科技企业的孵化园区……大家或许会和我一样惊叹,延安还是那个延安,延安也不再是那个延安!

能源不会永远发光,但创新可以!这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地方的生存之道。延安,流动着党的红色基因,高举着创新硬通货,在新时代点亮了新的发展天空,也为更多中西部能源城市,点亮了灯盏。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