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08:54:27
来源: 无
近日,“党员进社区 记者在身边”社区流动值班室走进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阳光社区,80岁的仇昳丽和75岁的傅爱玲告诉记者,她们要夸一夸社区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
在阳光社区,有一支特别温暖的队伍——“暖芯伴”伴老服务队。阳光社区60岁以上老人已超600人、老龄化率高达16.7%,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1/3老人独居,其中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有近30名。面对社区力量难以完全覆盖的现实困境,“暖芯伴”伴老服务团队应运而生。这支由50岁至80岁的“小老人”组成的特殊队伍,如今已发展至20人,成为高龄、独居、残疾老人最可信赖的“身边人”,累计惠及500余人次。
89岁的张秀英住在辖区工商城小区,每当生活中遇到难题,她总会拿起电话打给住在隔壁楼的余兰凤。从更换保姆的纠结到不便与子女诉说的身后事安排,余兰凤总能让她悬着的心稳稳落地。她们非亲非故,但余兰凤作为社区“暖芯伴”伴老服务团队的一名志愿者,是老人心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依靠。
阳光社区党委书记朱莹坦言:“仅靠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养老服务难以面面俱到。”而“暖芯伴”团队的核心智慧,恰在于发掘低龄老人的力量去服务高龄老人。这不仅解决了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因“同辈互助”的天然优势,触及了高龄老人最深层的精神需求。
余兰凤对此深有体会。“很多独居老人经济条件不差,但有时就是孤独,想找人聊聊。”余兰凤说。
志愿者洪珠梅和网格员盛莉莉也多次上门慰藉痛失老伴的朱勋进老人,用倾听驱散悲伤。“老人最了解老人需要什么。”志愿者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以老助老”的生命力。低龄老人能精准体察同龄人的身心状态,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上提供更贴心、更自然的支持。
“老人要更换社保卡,找我们志愿者;老人马桶盖坏了,找我们志愿者;老人要购物,找我们志愿者……”傅爱玲细数着这支队伍的日常。在“暖芯伴”团队里,微小的求助皆被郑重对待,成为点亮高龄生活的温暖火种。
80多岁的杨阿姨脚指甲又厚又硬,久未修剪,走路都成负担。志愿者金超、吴南成在聊天中捕捉到老人的窘迫,立即协调社区引入专业团队上门解决。
酷暑时节,志愿者顶着高温,挨家挨户为老人送上防暑大礼包,银耳、绿豆、藿香正气水等一应俱全,声声叮咛尽是关切。当寒潮来袭,“暖芯伴”队员又第一时间登门,为独居老人检修电路、更换灯具、送上保暖围巾,用电的安全与身体的温暖一同送达。
最令人动容的是张秀英住院时的场景:儿子远在外地,余兰凤主动陪护在侧,志愿者朱艳俏精心烹制可口饭菜送到病床前。
“暖芯伴”在为老人服务的同时,也为老人搭建了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大舞台,更让社区见证了银发生命不息的活力。
前些时候,仇昳丽去探望了独居老人叶丽爱。“她以前也是社区里一名志愿者,热心公益。”仇昳丽说,叶丽爱年纪大了,轮到“暖芯伴”服务队的志愿者关心她。“我现在也80岁了,等干不动的时候,也会有人来关心我。这是一种温暖的传承。”仇昳丽表示,服务他人不以年龄来界定,只要还能帮助别人就继续奉献。
阳光社区的老人从来不会被年龄定义。90岁的赵根清能做出高难度瑜伽——下腰、倒立、盘莲花,令居民惊叹。73岁才开始为照顾认知障碍老伴而学瑜伽的他,以行动诠释“不受年龄所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生命哲学。
“我们每年都和年轻人一起过五四青年节。”傅爱玲说,社区为老人举办过“美拉德关爱行动”“搞笑照片拍摄”“藤篮义卖”等,在社区的关爱下,年轻人的流行,老人照样轻松拿捏。
在阳光社区,听“暖芯伴”的志愿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人最了解老人需要什么。”这话简单,却点破了这个团队为什么这么温暖、这么管用。
社区里老人多,80岁以上的就有近百人,不少还是独居。光靠社区几个工作人员,哪能顾得过来?阳光社区聪明地找来了“帮手”——那些身体还硬朗、热心肠的“小老人”。
这些“小老人”志愿者,和需要帮助的高龄老人是“同龄人”,大家经历相似,更能互相理解。这种帮助特别自然、贴心。就像老邻居串门,顺便搭把手,不让人觉得是“被照顾”,心里舒坦。
而且,这事儿是“双赢”!对这些“小老人”志愿者来说,帮别人也是帮自己。他们退休了,有时间有精力,在社区找到了新“岗位”,生活更充实、更有劲头了。像80岁的仇阿姨、爱包粽子的应阿姨,还有70多岁开始练瑜伽、90岁还能倒立的赵爷爷,都在服务中找到了快乐和价值。志愿者高阿姨说得好:“趁现在能帮就帮别人,等我自己更老了,也会有人来帮我。”这就是温暖的传递。
解决养老难题,社区里的老人自己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让相对年轻的老人去帮助年纪更大的老人,他们更懂彼此的心。这法子既实在又暖心,让老人们互相依靠着,活得更有尊严,也更有滋味。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