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09:55:38
来源: 无
“一版山茶春”帆布包用金华山茶花纹样,通过传统木刻版画中阴刻与阳刻的虚实相生技法,构建出层次分明的黑白灰韵律;将簪花艺术与衍纸工艺融合,通过“卷纸塑形”模拟花瓣柔美曲线,以“层叠拼贴”再现簪花立体结构;宋制竹编礼服以东阳竹编技艺,头冠三翅六花,上衣以六角镂空编呈现清雅风骨,裙摆以百迭裙形制叠合人字纹编织……
师者多能手,劳动绽芳华。7月18日,金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非遗类手工作品展在金华市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37件精选作品分为四个单元:锦绣芳华、邀灯成影、花样拾趣、匠作薪传,包括竹编、剪纸、陶艺、簪花、花灯、风筝、宫灯、烧箔等诸多非遗工艺,有的还融入不少当代科技元素。
本次展览由金华市教育局、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金华市图书馆、金华市新华书店、金华市科技馆协办,将持续到9月份。展览贴合非遗活态传承的主旨,让非遗成为生产劳动类技艺的动态课堂,不是冰冷的工艺,而是活着的传奇。
现场两条悬于空中的竹编红鲤非常显眼,鲤鱼流线身形及其跃动姿态,以非遗六角孔编技法模拟层叠鳞片,竹篾盘曲勾勒鱼尾张力,融入“鱼跃龙门”弧线造型,集祈福寓意、光影艺术与传统工艺活化于一体,暗藏东方美学虚实韵律,引导人们体悟“匠作即修行”的劳动哲学。
这个名为“荷鲤承光”的作品,是由金华市李渔小学老师杨珺设计制作的,她以竹编透光性呈现鳞隙流光,内置可控灯串适配现代场景,借竹材天然肌理与鱼形祥瑞符号,让非遗技艺在灯火摇曳中重焕新生。其独特性与创新性在于,鱼鳞以红、黄、湖蓝三种颜色为主色调,两条鱼灯互为“鸳鸯”配色,用珍珠装饰轮廓,用水滴型花纹点缀,既有传统美学,又打破了朱鳞金尾的传统。
杨珺介绍说,这个课程以竹编鱼灯制作为载体,深度契合劳动教育“传承技艺、淬炼匠心、知行合一”的目标。学生通过剖篾、编织、塑形等工序,系统掌握非遗竹编六角孔编、螺旋盘扎等核心技法,理解竹材特性与工具使用逻辑;在鱼灯骨架榫卯咬合、透光鳞片梯度编织等环节中,培养空间思维与精细化操作能力。创作过程注重劳动素养提升:反复修整竹篾锤炼耐心与专注力,团队协作完成大型鱼灯装置强化沟通意识,结合“鲤鱼跃龙门”“鱼戏莲叶”文化内涵的纹饰设计激发创新思维。
记者看到,“锦绣芳华”展区将剪纸与竹编艺术跨界融合,流转劳动智慧与文化传承的指尖融合,从盘扣、云肩、刺绣等技术细节切入。举杯邀月,漏壶水尽即夜深时分,非遗与灯彩结合,竹骨可承岁月,纸绢可载乡愁,幻化成“邀灯成影”的光焰。若将非遗联结成生活中闪亮的小确幸:乘风绘天趣,鼓摇市中欢;藤编田园诗,方寸寄流年……童稚戏年节,“幸”拾花样趣。而将“本土文化、传统民俗”与劳动技艺相通,让非遗可感可触,创作活着的劳动史诗,触摸非遗动态且生生不息的“匠作薪传”。
深邃的非遗融入劳动课堂,每一针一线、一凿一刻,每一次揉捏塑形、精雕细琢,都让学生们在手作工巧中,习得技能,触摸文化根脉,理解“劳动创造美好,劳动创造财富”的内涵。这里呈现的老师们亲手示范的作品,不仅凝聚匠心巧思,更是结晶可感、可学、可传承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力量,让师生们感受匠心传承的力量,见证非遗焕新的美好。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为提升教师劳动实践及实操动手能力,让教师对传统工艺劳动教育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形成扎实的劳动技能,今年5月,市教育局组织金华市教师非遗类手工现场制作展示活动,近百名教师参与。
家庭劳动日常化、学校劳动规范化、社会劳动多样化。历经劳动课程非独立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强化落实之后,自2018年开始,金华市教研中心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创新,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劳动教育体系,打造全员、全域、全要素,具有辨识度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金华模式。
清单内驱,扩宽家庭实践空间。以居家劳动为切入点,将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制定家庭劳动任务清单,指导家长依据孩子年龄,安排整理内务、烹饪、绿植养护等实践活动,推动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家庭,形成“家长引导、孩子实践、家校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劳动教育在家庭扎根。
五育融通,构建学校创新矩阵。我市各地各校采用“一课一周一单”基地管理模式,推进系列“劳动+”成果活动的开展。劳动课已100%纳入课表,超65%的学校开展了“劳动四最”主题劳动周活动。全市已培育51所市级、6个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近三年,我市举办了两次劳动教育推进会,2次劳动名师送教活动,6个典型案例在“劳动在浙”发表并获省教育大会肯定点评,教学活动评审中新增2次非遗劳动师生技能展示。省教研室赴东阳和义乌开展劳动调研。义乌、兰溪教研机构参与省劳动教材编写,浦江参与劳动评价指南编写。目前,入选省级劳动教育资源50余项,获奖案例30余个。
协同聚能,打造社会共生生态。各县(市、区)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特色项目,如上山文化(浦江)、五金文化(永康)、国际商贸(义乌)等,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大中小一体化劳动教育。市教研中心开发省级优质课后服务劳动课程——《“ShouYi”劳动教育项目》,联合高校、企业等开发分学段课程,实现内容阶梯衔接。2024年启动“双新”实践劳动周,探索吸纳“新质生产力”。现有省级劳动基地16个、市级32个。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