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22:28:22
来源: 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与忠魂;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
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他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即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昨天下午,嘹亮的歌声从市区柳湖花园一栋普通的居民楼传出,久久回荡在盛夏绿荫之间。
唱歌的,不是别人,正是今年10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金华离休老干部阎兴荣。耳聪目明、红光满面、中气十足,当阎兴荣神采奕奕出现在眼前,记者惊呼:“哪看得出100岁,分明是‘80后’。”
阎兴荣哈哈大笑。峥嵘岁月在嘹亮的歌声中回放,清晰如昨。
阎兴荣,1926年1月出生于山东淄博高青县阎家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到两月,家乡沦陷。
“我是家里的独子,六代单传。”阎兴荣回忆,“鬼子进村的那天,我们还睡在床上。等到早上8时起床一出门,就看到鬼子占领了我们的县城。”
汉子被抓壮丁、妇女被强暴、粮食被抢……家乡饱受蹂躏的悲惨过往,阎兴荣至今历历在目。
阎兴荣最难忘的,是自己被鬼子打耳光的屈辱经历。12岁那年,阎兴荣上学路上碰到一个日本鬼子,骑着高头大马,阎兴荣只顾着专心走路,等抬头发现时,鬼子已经在眼前。
“老毛猴子,死啦死啦地!”鬼子示意阎兴荣鞠躬行礼,阎兴荣连连摆手表示自己听不懂,鬼子气急败坏,打了他一记耳光,并对他拳打脚踢,阎兴荣装作很害怕的样子,嚎啕大哭,鬼子看他哭就乐了,狂笑着骑马离开。
目睹日军的暴行,阎兴荣小小年纪便立志保家卫国。
因为是六代单传,阎兴荣从小就特别受宠。鬼子横行的时候,家里人甚至把他藏在地窖里不让出来。16岁那年,阎兴荣外出途中被国民党抓壮丁,要去前线打仗。家里人七拼八凑交了200元,才托人把他放了。
回家之后,父母不想唯一的儿子再出什么意外,借了60斤玉米粉,把阎兴荣送到离家60多公里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
“一共取20名候补生,我就第20名。”阎兴荣打着手势,笑着说自己运气好。
在教会学校,阎兴荣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成为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思想。后来,学校因战争解散,阎兴荣又响应党的号召,走出学校,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组织、武装群众进行抗日。1944年,阎兴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还加入了青年抗日先锋队。
其间,阎兴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推荐进入山东渤海公学念书。“这是一所培养党和军队骨干的学院,前身为耀南公学。抗战时期,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地点,学校随军流动,学员们一边学习一边打仗。”
当时,抗战接近尾声,胜利就在眼前。阎兴荣万万没有想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自己竟能亲眼见证日军受降的历史一刻,并作为战俘教官为200多名战俘上课。
“我们这个片区负责受降的是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阎兴荣回忆,国民党也派人来到现场,要求日军向他们投降,萧华有理有据,坚决不妥协,山东德州、平原等地的日军全部向共产党投降,扬眉吐气。
“200多名战俘,关押在以前‘慰安妇’住过的房间,一人一个小屋,我们1∶1看管,不敢有一丝马虎。”阎兴荣说,日军战俘一改之前为非作歹的嚣张气焰,国仇家恨,人人都恨不得扒了他们的皮,但有严格纪律,必须优待俘虏。
阎兴荣有文化,组织安排他给200多名战俘上课。一起上课的,还有一位叫冈野进的日本人。后来,阎兴荣才知道,冈野进是日本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野坂参三,是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根据共产国际决定,化名冈野进抵达中国延安,开展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在延安,他化名“林哲”。1940—1945年,冈野进在延安生活了5年多,参与创建改造教育日军战俘的日本工农学校,领导日本人民反战同盟的工作,对侵华日军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政治宣传工作,起到了瓦解日军的作用。
后来,阎兴荣和战友们分乘20多辆车,把200多名战俘押送到山东烟台,这批战俘被从日本派来的船接回国。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阎兴荣家客厅的相框里,两张大合照格外引人注目。一张黑白合影,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阎兴荣和妻子怀里各抱了两个孩子,幸福的笑穿越时空,溢出照片;另一张照片是四代同堂的大合影,阎兴荣和妻子穿着大红衣服坐在正中央,子女、孙辈31人或站或坐,团团围在身旁,其乐融融。
阎兴荣夫妇养育的四个子女,大儿子叫爱国,女儿叫爱民,二儿子叫卫国,小儿子叫卫东,如今四代同堂,子女孝顺,生活和美。
“我们四个孩子的名字都有着时代烙印,很好记。”阎兴荣笑着说,最小的儿子,之所以叫卫东,和其两次见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光时刻分不开。
抗战胜利后,阎兴荣被组织分配到山东青城县武装部工作,并参加了解放战争。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是在20世纪50年代,正在原中央团校学习的阎兴荣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我们一行是胡耀邦同志带的队。毛泽东主席鼓励我们做青年的知心朋友,要关心他们,做好工作。青年强则国家强。”回忆当时的场景,阎兴荣仍然非常激动,他牢记毛泽东主席的嘱托,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做青年的知心朋友,努力工作,服务人民。当时,最小的儿子还在妻子的腹中。
第二次是在1956年的国庆阅兵,阎兴荣作为分列式红旗方队的一员,再次见到毛主席。
“我和战友们激动得好几天睡不着觉。阅兵当天,大家步伐整齐,格外精神抖擞地通过天安门城楼。”阎兴荣说,红旗方队排在第三方阵,排在前面两个方阵的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次接见,双喜临门,最小的儿子呱呱坠地,和新中国共成长。名字中的“东”字,就是为了纪念这两次难忘的经历。
阎兴荣先后分配到衢州、金华工作,离休后,经常深入学校、部队讲革命传统故事,传递正能量。
阎兴荣珍藏的木盒子里放满了各种奖章和证书,采访时,他一枚枚挂上身,格外仔细。
“这个没挂好,不能反了。”阎兴荣边整理边自言自语。记者要上前帮忙,阎兴荣摆手拒绝了,这是他一生的荣耀,不允许有一丝懈怠。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60周年、80周年……唯独少了一枚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章,不待记者发问,阎兴荣机智地说:“8岁的重孙拿去了。”
说着,阎兴荣拿出一张他和重孙的合影,指着重孙脖上挂的纪念章,大声说:“喏,就在这里呢!”
照片中的爷孙俩,一脸骄傲的笑容。
“太爷爷,您这个章一定要给我!”阎兴荣说,去年重孙看到他有这么多章,一个劲磨,还保证不会弄丢。“重孙很懂事。听完我给他讲革命故事,他像大人似的说:日本鬼子这么坏,这段历史我绝对不会忘。”
这个盛夏,蝉鸣悠长。传家宝代代传,红色家风代代传。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