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04:48:02
来源: 无
在今年全国空军自主招飞学员中,金华一中学生吴轩哲以高考687分成绩被空军飞行学院录取,名列第一,《人民日报》点赞!同时录取的还有金一中的黄瑞扬同学。之前,金华一中2017届毕业生徐枫灿,为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中国军队形象代言人。其实,金华一中培养的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中,就有三位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先驱,为万里长空谱写了华丽篇章。
他们是谁?季文美、陈士橹、黄文虎。
季文美:逐梦蓝天万里程
季文美(1912—2001),义乌人,我国著名的力学家,航空教育家,原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1912年1月5日,季文美出生于义乌市北苑街道季宅村。小时入村私塾,1925年考入省立金华第七中学(金一中前身)。1930年,他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赴意大利都灵大学攻读航空工程,1936年获博士学位。
1937年季文美回国,先后在江西南昌飞机制造厂、四川南川飞机制造厂任工程师、厂长佐理等职。抗日战争急需,他积极投身仿制伊16驱逐机,1939年试制出第一架样机,并通过静力试验和试飞。后应内迁重庆的交通大学之聘,于1942年去重庆任教授,后任航空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他随学校回到上海,继续任教。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长期憧憬的理想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季文美以满腔热情,专心致力于新中国航空教育事业。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合并,在南京成立华东航空学院。他去南京任教,并先后兼任基础课教研室主任和副教务长。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迁西安,先后改名西安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他任西安航空学院副院长和西北工业大学教务长等职。他组织30多名骨干教师开展基本理论研究,围绕振动、轨道、板壳、材料、高温结构强度、空气动力、精密工艺等10多个学科领域,汇集分析最新的科技信息,为以后大面积开展科学研究准备条件。1962年他参加制定我国十年科学发展规划,草拟了非线性振动学科的发展规划。1974—1977年间,季文美为空军某厂研究改进振动研磨机做出了突出成绩。该研磨机曾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展览,并获奖。
1983年,年逾古稀的季文美,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并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季文美提出:“本科生的教学水平是决定一个学校地位和命运的事情。”他长期坚持给本科生讲课。他治学严谨。每次编写教材,都要结合自己历年教学心得,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博采众长,将先进理论和科学成就融入自己的教材体系。他在1950年前后编译的《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曾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
季文美长期从事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是国内非线性振动理论、挤压油膜减振机理和转子动力学等研究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力学专家。
自1983年开始,季文美致力航空事业的宏观研究。为使民航飞机尽早国产化,他同其他三位专家于1986年联名向中央提出“立即着手研制干线飞机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并着手实施。1990年夏,他又提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的建议,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他一贯重视科技知识的普及,提出“在西安筹建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倡议,获得社会广泛热情的支持。
自1957年起,季文美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他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先后兼任力学名词和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1983—1993年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他开辟了我国航空科技走向世界的道路。1984—1992年任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他在国内首次被ICAS(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聘请为大会审稿人,此后每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前的审稿都有我国代表参加。
季文美一生获得许多荣誉。他被原航天工业部授予“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5年被美国工程学会联合会载入《工程名人录》,1996年第20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被授予“莫里斯鲁瓦”奖(Maurice Roy),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2001年6月20日,季文美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为纪念我国航空事业的先驱、卓有成就的航空教育家季文美,西北工业大学在校园里竖立了他的铜像供人们瞻仰。
陈士橹:矢志航天强国梦
陈士橹(1920—2016),东阳人,飞行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1920年9月24日,陈士橹出生在东阳千祥上东陈村。1933年,13岁的他考入浙江省立金华中学(金华一中)初中部。为了筹划学费,家中卖掉唯一的耕牛。步行50多公里,父亲送他到金华上学。陈士橹从小就深深懂得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因而努力读书,后又考取省立金华中学高中部公费生,并以全班第一的成绩高中毕业。
1941年夏,陈士橹被西南联大(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录取。同年8月,他从重庆辗转到达昆明,开始了在西南联大的学习。1945年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学系,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48年受聘到交通大学任讲师。1952年,调入新组建的南京华东航空学院飞机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任教。1956年受华东航空学院派遣,赴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师从航空界著名的奥斯托斯拉夫斯基教授。仅用两年时间获得了一般学生需要3—4年才能获得的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陈士橹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被苏联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并在设计单位得到应用。他利用当时的环境条件,对苏联及世界发达国家的导弹技术、航天器运载技术等做了大量的观察与积累。
1958年陈士橹学成回国。1959年,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中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
陈士橹长期致力于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及控制研究,被评鉴为开拓新的学科研究分支。在弹性飞行器建模、伺服气动弹性动态耦合、稳定性分析、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颖的分析研究方法,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地应用于飞航等型号设计。
20世纪60年代,陈士橹对飞行力学的许多问题就作了较深入的研究。1964年,他亲自编写了教材《导弹动态误差》,这本教材成为后来飞行力学专业的范本。他被钱学森点名委派到航天部三院701所担任顾问。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他选择了弹性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这个学科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把现代控制理论研究方法应用于飞行力学研究,提出利用最优化过程理论、极大值原理及动态规划研究最优弹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士橹致力于发展飞行力学学科。
陈士橹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及国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将弹性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方向推向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此外,还致力于现代高速、弹性飞行器飞行力学及航天器轨道控制研究,并在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其“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科研项目荣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陈士橹主编有《飞行器飞行力学》,撰有《现代飞行器动态特性的几个问题》《最优过程理论在飞行力学中的应用》《弹性飞行器纵向稳定性分析》等著作。
1981年,陈士橹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亲自培养博士生32名、博士后5名。这些学生都已成为我国宇航事业的栋梁,在各自岗位上,为发展宇航事业,实现强国梦作贡献。
2016年4月24日,陈士橹在西安因病逝世,享年96岁。
谢世前一个月,他将毕生的积蓄100万元馈赠学校,反哺自己奉献一生的教育与科研事业。2021年4月24日是第6个“中国航天日”,西北工业大学在长安校区举行了陈士橹院士铜像揭幕仪式,缅怀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
黄文虎:勤耕耘剑指苍穹
黄文虎(1926—2022),永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
黄文虎1926年7月22日生于上海。不久父亲将他送回老家永康,随祖父母长大。5岁便开始在永康读小学。10岁时他带着行李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百里之外的金师附小住校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先后在金华中学(金华一中)初中、高中部学习。
在战火纷飞中,一边逃难,一边求学的他,立志为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而奋斗。他回忆中学时代生活说:“国家处于危急存亡关头,只有努力学好本领,才有可能拯救国难。我们这代人都是怀着这样一颗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学习的赤子之心,度过了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活……”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文虎高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在天津中央电工二厂工作。1950年9月,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于研究生班,因学校扩大,急需基础课师资,他服从分配、改换专业成为理论力学研究生,从此和力学与振动事业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结业留校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发电装机容量不足而导致电力紧张,造成一次次停电。一向坚持“科研要适应国家需要”的黄文虎立志成为诊断机器故障的高科技“医生”。
黄文虎和转子动力学专家夏松波带头成立了设备故障诊断课题组,并承担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他带领课题组10多位成员,经过几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拼搏,完成了以微机控制的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原理性系统,开辟了我国故障诊断的新领域,荣获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后,黄文虎带领课题组承担了“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装置研究”“大型旋转机械状态监测分析以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先后荣获机械电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他们研制的多套装置应用于大型电厂、化工厂、炼油厂,为大型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黄文虎长期从事振动、控制及稳定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多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防973项目,在卫星动力学与控制、捆绑火箭结构动力分析、汽轮机叶片的振动设计及汽轮发电机组的故障诊断方面完成多项高技术攻关课题,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同时也发展了理论研究。
他在国内最早创立开展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发展了模糊诊断、神经网络等诊断技术;在卫星、飞船故障诊断技术可行性研究和原理性实验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故障诊断技术在我国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途径。1994年他接受任务率领团队,仅用3年便提交了神舟系列飞船“故障诊断”系统的论证方案。
黄文虎多次说过:“什么是幸福?当官、有钱都不是,对我来说,破解科技难题,那才是什么都比不了的幸福。”
他倍感欣慰的是亲自参与筹建“飞行器结构强度”“空间飞行器设计”两个专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成为中国振动工程研究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
在师生心中,黄文虎不仅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更是一位切实有为的教育家。他曾担任哈工大校长、第一任研究生院院长,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在一次讲座中,他对学子说:“在大学里,除了获得‘扎实基础’这粒种子外,还需要获得‘学会做人’这一粒种子,只有好好抓住这两颗种子,才能孕育自己以后人生的茂密森林。”
黄文虎院士平时酷爱读书,而且涉猎范围颇广。他曾作诗自述并以最后两句诗寄语年轻人:“冥顽何曾与世争,读书偶露小聪明。风云际会酬初志,边境虚空忝盛名。廉颇老矣诗作饭,渊明归去笔堪耕。杏坛孺子气如虎,志在扶摇万里程。”
从教几十年,黄文虎门下弟子如云,仅博士就有70多人,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文虎不仅桃李满天下,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长子黄庆新子承父业,也在哈工大从事力学的教研工作,他的长孙从事航天事业。一家三代,都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的科研事业!
2022年5月19日,黄文虎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