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武义   正文

浙中新报|雕刻三十年 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2025-07-27 09:16:10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王文湛

“我从20岁开始学雕刻,转眼都30多年了!”盛夏的叶长埠古玩街,弥漫着一股木头特有的清香,在20多平方米的“复古坊”工作室,今年52岁的徐深广正在修复老物件。工作台上,堆叠着未经雕琢的木料和几件成品,旁边静静排列着数十把大小不一的刻刀,这些都是他30多年雕刻生涯最亲密的伙伴。

1973年,徐深广出生在武义县履坦一村。他的爷爷徐从河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画家,耳濡目染下,徐深广从小就痴迷于笔墨。履坦古建筑上那些梁枋、门窗上精美绝伦的木雕,深深吸引着少年徐深广。

后来,徐深广凭着扎实的绘画功底考入了武义一中美术班,踏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绘画天地。1991年,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对造型艺术的更深追求,他拜入武义当地有名竹编工艺厂的雕刻师傅胡凤阳门下,学习宝剑壳雕刻等技艺。

此后的岁月,徐深广将全部身心都投入了木雕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机器雕刻对行业影响最大的那几年,徐深广动了转行的念头,但后来还是选择继续在古建筑雕花这条路上走下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汗水与执着浇灌出丰硕的艺术果实。在金华市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赛上,他创作的《敦煌之路》以其苍茫厚重的历史感摘得银奖,憨态可掬、充满禅意的《布袋和尚》荣获铜奖。他的《莲年有余》在浙江省首届长三角地区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博览会上,捧回了创意设计铜奖。武义工匠、金华工艺美术大师……一个个奖项、一份份荣誉,既是对他精湛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他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褒奖。

历经30多年的雕刻生涯,徐深广依然保持着学徒般的谦卑与饥渴,他的刻刀化身为一支独特的“美颜笔”,为武义一个个美丽乡村项目,精心打造着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美感的木雕作品,让老手艺真正“活”在当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