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07:00:02
来源: 无
鼓乐欢欣,掌声如潮。7月27日、28日晚,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携经典讽刺喜剧《凤冠梦》亮相中国婺剧院,为金华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戏曲盛宴。
丑角演绎世相百态
非遗喜剧的讽刺幽默
晚七点半,剧场内座无虚席。伴随着喜庆的锣鼓声响起,这部高甲戏经典剧目正式拉开帷幕。《凤冠梦》以明嘉靖年间为背景,通过吏部郎中李元顺为攀附权贵,“三许三退” 的丑态,深刻揭露官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虚伪本质,同时,以渔家女春娘与沈少卿在危难中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为对照,歌颂真善美与朴实人性的永恒价值,传递 “人间唯有真善美,千年万载永传颂” 的核心思想。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其表演风格夸张诙谐、刚健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尤其以丑角表演闻名遐迩。在《凤冠梦》中,高甲戏的丑角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该剧特有的“丑角喜剧”手法,把官场丑态与人性弱点化作嬉笑怒骂,引发台下观众阵阵会心的哄堂大笑。李元顺的丑态百出,吴乙九的滑稽可笑,都让观众忍俊不禁,每一场落幕,都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这些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剧中精妙的台词设计,如对男主角样貌“天庭宽宽、目眉弯弯圆圆”的三次递进式描述,伏笔巧妙,回味悠长,令人拍案叫绝。
演出持续两个多小时,高潮迭起,观众热情始终高涨。谢幕时分,全场观众报以最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久久不愿离去。
据了解,高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角色行当丰富,有生、旦、丑、净、贴、外、末和北(净)、杂,故俗称“九角戏”。其音乐曲调主要源于福建南音、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音为主干,旋律、节奏更为自由活泼。因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尤其是将社会百态、人性弱点以夸张讽刺的丑角艺术手法呈现于舞台,《凤冠梦》更被戏剧界誉为“高甲戏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
《凤冠梦》自创排以来,累计演出已近2000场,影响力辐射全国,被超过50个剧种、上百个专业院团移植改编。该剧艺术价值屡获国家级认可: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凤冠梦》表演人才培养项目”;2023年入选中宣部、文旅部“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剧目;2025年再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
声腔里的同源密码
跨越地域的戏曲情缘
婺剧与高甲戏虽地域相隔,但在中国戏曲的大脉络下,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婺剧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称“婺剧”,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称,拥有598本剧目、1000多种曲牌,被京剧大师梅兰芳称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师祖”。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的闽南地区,其表演艺术大部分来自北方的徽戏、弋阳腔和京昆剧,另一部分则来自本地的梨园戏和木偶戏。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吸收了多种戏曲元素,在声腔、表演等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都以夸张的表演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为特色,让观众沉浸于戏曲的情境之中。
近年来,两个剧种的戏曲交流日益频繁。早在2014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简称浙婺)就进行了第一次文化交流。在金华市为期三天的交流时间里,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精心献演了高甲戏精品剧目《连升三级》和高甲戏折子戏《送水饭》《桃花搭渡》《管甫送》和《界树下》等,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也重磅推出了青春版婺剧《穆桂英》进行交流演出,每场演出均受到当地戏迷的热烈欢迎。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地观众的文化生活,也为两地戏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也是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与浙婺的第二次文化交流。2018年,浙婺就受邀到安溪演出了《白蛇传》和《红灯记》两部经典剧目;2019年,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带着得过“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的精品剧目《玉珠串》来金演出。
“此次《凤冠梦》的演出,不仅为金华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戏曲体验,也为高甲戏与婺剧的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书记、主任谢志斌说,希望通过经典剧目的展演,深化两地文化情缘,增进相互了解,未来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也能互相借鉴学习,共同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欢迎金华的市民朋友,能够来安溪走走,品一品铁观音,多了解高甲戏背后的故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