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晚晴】古稀女匠人:甘做时光守望者

2025-07-30 08:29:02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吴俊斐 实习生 汪宇哲/文 吴凌燕/摄

在兰溪市区和平路,有一家不起眼的钟表店。每天,69岁的陈月萍都会早早地端坐案前。她俯身透过放大镜,用镊子拨弄着一颗微不可见的零件。店内嘀嗒声此起彼伏,时间仿佛在这方寸之地获得了心跳,而这节奏已在此处回响了四十余载。

01
靠修表手艺 买起了店面

陈月萍是诸暨人,刚嫁到兰溪时,她以贩卖香榧与番薯藤为生。

“做生意,虽然收入还可以,但在那个年代,总觉得学门手艺,才是万万年。”44年前,看到兰溪和平路上光修理钟表的摊铺就有12家,且家家生意不错,走南闯北,颇有生意头脑的陈月萍一头扎进了时间的迷宫。“我一边向学成归来来兰溪的妹妹讨教修表技艺,一边自己埋头钻研钟表书籍,边学边干,4年后开始独立摆摊。”陈月萍说,维修钟表是个技术含量高且吃功夫的活,没有过硬的本领,根本修不了。好在她很好学,除了向妹妹学习,她还不耻向同行请教,而同行也总是慷慨相授。经年累月的积累,让她在精密微妙的钟表行当里稳稳扎根。

“生意还不错,我天天早上6点半出门摆摊,到晚上8点才回家。”陈月萍说,那时候,修一只手表,有少则几毛、多则5元的收入。这个收入,在普通工人月薪不到20元的当时,算是不错了。“我一年下来,能攒下3000元‘巨款’。”为了多挣钱,勤劳的陈月萍很少休息,即使正月万家烟火正浓,她也只歇上五六天便又伏案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在她手中凝成了可见的实体——上世纪80年代,她买下了店铺。

02
坚持44年 热爱不减

尽管,陈月萍在很早以前就买了店面,但修钟表只要有一方案台即可,因此,很多年,她都习惯风里来雨里去,摆摊修表,直到四五年前,才开始进店经营。

“认识她30多年了,她都是摆个小摊。”记者采访时,住在金华的蒋女士刚好来取送修的手表。“她的技术很好,我虽然现在不住在兰溪,手表也不会经常修,但有问题都会回来找她。”蒋女士说,在兰溪,很多年纪大一点、修过钟表的人都认识陈月萍。

“以前啊,修表的人络绎不绝,忙里偷闲和邻铺的人聊聊天,也是很快乐的。”陈月萍说,44年来,虽然过得很平淡,但她也碰到过许多复杂的问题,好在凭着自己的细心与胆大,都一一化解。“心要静,手要稳,一颗螺丝都错不得分毫。”一次因大意丢失零件而被顾客斥责的经历,至今如芒在背,也换来了她此后异常谨慎的作风。

“顾客找你,是对你的信任,来不得丝毫马虎,何况修钟表是个精细活。”陈月萍说,修钟表对人的耐心和眼力及体力要求都很高, 随着年岁的增大,以前一起摆摊的老伙计们很多歇业不干了。原先和平路上的12家钟表店,也只剩下她一家。“我很喜欢这份工作,现在女儿已成家立业,在家也没什么事情干,所以我还是喜欢每天坐在这里,为他人修表。”

03
学习不止 欲将手艺传承

小小的修理台前,陈月萍头戴放大镜,低头捣鼓,通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女儿怕年近古稀的她吃不消,总劝她不要干了,但陈月萍熬不住。

“现在戴手表的人似乎少了,但会修钟表的人也越来越少,而我刚好会,又还做得动。”陈月萍说,不希望想修表的人没地方修,所以她会一直把这个店开下去。

据了解,除了兰溪本地的,陈月萍的许多顾客都是从义乌、杭州、宁波甚至广州慕名而来。“不少是邮寄过来,让我修的。”陈月萍说,除了一些老年人找她修那些老款的机械表外,也有不少年轻人找她修各种品牌手表。“现在很多手表已经超越了‘计时功能’,时代在变,我也不能落伍,从网上我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陈月萍笑着说,尽管已年近古稀,且10万元以内的机械与电子表,都能从容对付,但她一直认为学无止境。

“以前修表,是为了赚钱,现在修表是为了将这门手艺传下去。”为传承这份守望时间的技艺,她还收了位徒弟,“未来我干不动了,这家小店就交给她打理,让这个技术传承下去”。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