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正文

上半场稳中有进 展现强大韧性活力 我市经济向新向好动能持续增强

2025-07-30 11:54:32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陈浩洋 张益晓/文 黄泽振 胡肖飞 傅俊等/摄


上半场稳中有进 展现强大韧性活力

我市经济向新向好动能持续增强


从金华(义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到“百团千企”出动出击拓展外贸“朋友圈”;从零跑汽车连续4个月蝉联新势力销冠,到十条重点产业链新兴动能积蓄成势;从去义乌开启一趟“进货式”旅游并品尝世界美食,到“浙BA”引燃“赛事+消费”全民狂欢……盛夏的金华,发展热潮涌动。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我市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全力以赴抢机遇、抓项目、助企业、提消费,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高于全省,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图片





增长之“稳”



细看上半年金华经济答卷,增长步伐“稳”的特点十分鲜明。


增长之“稳”,在于抢抓国家一揽子政策机遇,主动作为让政策效应加速释放。


年初,我市第一时间迭代优化“8+4”经济政策体系。按照“全面承接、应出尽出、能优则优”原则,加码经济政策力度,为发展创造出更多确定性。


例如,全市财政预算共安排资金274.2亿元,较去年增加1.55亿元;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涉企政策34条,占比74%,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聚焦“港”“廊”“链”主战场,制定金华国际陆港枢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等相关政策18条……


针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预期不稳、信心不足、保障不够等问题,今年我市将民间投资项目要素保障“3个70%”提升至“3个80%”,即浙江省“4+1”专项基金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比重不低于80%,统筹新增用地和存量用地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不低于80%,每年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不低于80%,有效提振民企投资信心。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5%,居全省第二。


图片

增长之“稳”,在于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


在金义新区,总投资49.89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上下游全产业链项目提速建设,1000名施工人员正加快主体钢结构施工进度,预计11月投入试生产。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抓项目扩投资攻坚行动,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居全省第一,连续50个月居全省前三。


全力以赴争要素。各地储备“两重”项目151个,资金需求337.9亿元,截至目前已争取“两重”超长期特别国债61.03亿元;聚焦重大战略、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精准保障用地需求,上半年全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万亩,居全省第三。


全力以赴引项目。深入推进十条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上半年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7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4个。


全力以赴优服务。持续深化政府投资项目“集成审批”,平均审批时间缩短6个月;迭代企业投资项目“极简审批”,推动项目申报、开工、竣工验收等“一类事”并联办,项目全流程申报材料减少近60%。


增长之“稳”,在于“以旧换新”叠加场景创新,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在经济稳增长大局中,消费一端连着民生福祉与预期,另一端连着企业投资与利润。4月,我市发布2025年提消费激活力行动方案,聚焦商贸、文旅、体育、住建4个重点领域扩大内需、增量提质。


“以旧换新”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重要抓手。今年我市“以旧换新”政策既加力又扩围,带动相关商品尤其是数智消费快速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3.3%,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92.8%,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65.8%,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0.6%。


图片


新场景、新模式也给消费添了一把火。跟着赛事来旅行、带着票根来打卡……“浙BA”赛场的热度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热潮。近日,多部门联合推出《2025“潮玩一夏 婺必有V”暑期消费欢乐季方案》,这个暑期将聚焦商品消费、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农业休闲、夜间经济、餐饮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打造九大消费场景,力争举办100场以上消费活动,举办100场以上文旅活动,举办100场以上体育赛事,举办100场以上共富市集,联动3000家以上企业商家参与。





开放之“进”



开放是金华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今年,面对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主要市场增长动能减弱、地缘政治紧张、国内外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我市在开放之路上逆势而“进”,以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和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强市。


开放之“进”,在于不断强化国际陆港枢纽支撑,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6月18日,浙江中欧班列(金华—巴希—巴库)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班列首发。这是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开通的第26条线路。


图片


通过不断增点拓线,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已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到达境外站点100个以上。上半年,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累计发运集装箱13.1万标箱,同比增长11.1%。


物流通道升级,让金华拓展全球“再提速”,背后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大规模“硬建设”和高水平“软建设”齐头并进。


“硬建设”提速。自金华(义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列入全国14个集结中心以来,我市滚动推进67个中欧班列领域重大项目,总投资超4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超140亿元。6月27日,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一期开港运营,集装箱货物在此“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同于进入宁波舟山港,世界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和世界第一大港实现高效连接。


图片


“软建设”提效。锚定“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目标,强化国际陆港枢纽政策集成和改革创新,持续做强跨境陆港枢纽。如,首发长三角高铁快运班列、长三角与粤港澳铁路快运班列;开行长三角地区首趟整列出口货物铁公联运班列、消费型锂电池产品混装运输班列;推广“铁路快通”“抵港直装”等便利化措施,开辟中欧班列“绿色通道”,实现班列“即到即查”“即验即放”……


开放之“进”,在于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拓展外贸“朋友圈”。


上半年,金华共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5086.8亿元,同比增长20.1%,对全省外贸增长贡献率达50.2%,保持全省首位。


金华外贸逆势而上、韧性凸显,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持续进化的科技创新优势、面向市场的快速响应优势。


上半年,金华海关共完成出口锂电池类产品危险货物运输包装使用鉴定659批,同比增长95.5%。金华机电产品出口1856亿元,同比增长20.2%,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0.9%。同期,金华电动汽车出口增长212.1%。


图片


今年以来,金华外贸企业开启“拼抢模式”。义乌主动承接广交会的溢出效应,赴广州邀请境外采购商,包机将他们请来义乌参观采购;上半年,全市加力实施“百团千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共组织64个团组、2382家次企业“出海”拓市场。


摆脱单一市场依赖,金华正以多元布局打开外贸新空间。上半年,金华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262.9亿元,增长24.4%,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4.1%;对东盟、拉美、非洲分别进出口591.4亿元、732.0亿元、76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3%、15.0%、22.6%。





动能之“新”



上半年,我市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新产业、新技术较快发展。


动能之“新”,在于围绕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足机器人在AI大模型、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技术综合支撑下,现场展示行走、奔跑、上下楼梯……不久前举行的金华开发区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仪式上,这台由绿源集团和浙江工业大学金华创新联合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十分抢眼。


图片


创新投入持续增强。我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上半年,全市十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速6.7%,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及信创、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等三条产业链实现较快增长;十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5%,其中集成电路及信创、机器人、生命健康等高科技含量产业链比重超过5%。


产业结构不断向新。今年,我市以“迭代、补短、赋能、解难、督考”为工作总思路,推动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迈向2.0版,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光伏及储能、生命健康等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


上半年,十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4%,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贡献率达92.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长51.7%;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5%、19.4%、16.9%,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一、第四。


动能之“新”,在于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方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我市统筹高能级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推进“资源、人才、政策”贯通;实施校企人才“互聘共享”,促进人才在高校、平台、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探索“产科教人”嵌合式发展路径。


上半年,全市累计签约“产业教授”164人;签约“科技副总”381人、入选省派“科技副总”35人,均居全省第一;两项目新入选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任务专项试点。


另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市打出组合拳推进“两新”深度融合,包括政策保障、平台升级、集群建设、金融赋能等。


平台建设有效。上半年,浙江光电子研究院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量子光子束线集成系统中试平台”“数智化中药连续制造中试基地”入选首批18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中试基地名单,7家实验室上榜第三批全省重点实验室。


图片


政策引领有力。出台《金华市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金华市大孵化集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全市孵化体系向差异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出台《金华市支持科创平台建设提能升级实施意见(试行)》,增强平台科技创新和赋能产业能力;制定《金华市科技金融提能升级行动方案》《金华市科技保险补贴实施细则(试行)》,构建财政资金精准滴灌、金融资本深度参与、政策资金高效承接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


例如,全省首个生物医药领域定制化科技保险产品落地,单项目保额达300万元;组建金华启真科创基金,完成“聚合物分散与稳定液晶材料”等3个“早、小、硬科技”项目的交割;设立全省规模最大的省自然科学基金浙中科创走廊联合基金等。


图片






展望下半场,挑战与机遇并存。向“新”而行,以“新”提质,金华经济创新脉动必将愈发强劲,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更多金华力量。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