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义乌   正文

逛市场、看画展、做美食,这群“洋二代”感受别样义乌

2025-07-30 15:23:24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龚喜燕

“义乌市场,真的好大呀!”

“义乌拉面不仅好吃,还能当跳绳玩,真有趣……”

7月29日,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酒店精心组织下,来自义乌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的16名“小老外”以及6名本土“商二代”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美术馆等地,摇着拨浪鼓看“商品海洋”、画“我眼中的商贸城”、制作义乌拉面、品义乌各式传统美食,在欢快的一天中感受“别样的义乌”。

据悉,通过前期招募,参与此次“向日葵的小花伞”活动的中外儿童均为8-15岁,其中“洋二代”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叙利亚、也门、印度、厄瓜多尔等国,父母都在义乌经商多年。鸡鸣山社区带队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社区聚居着1300多名外籍人员,其中“小老外”有200多人。到了暑期,父母忙于工作、经商,也面临和中国家长同样的“带娃难”困扰。社区也贴心为家长“减负”,在暑期两个月均开设了以文化课、语言班为主的夏令营,很受欢迎。

“平常小孩子都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上课,很少有机会‘走出来’。孩子们天性好动,外国家长很支持带娃出来走走看看。这次酒店方准备得很充分,无论是车辆接送还是人员陪同都很到位,让家长和社区很放心。”该工作人员说。

活动当天,主办方为孩子们准备了帽子、马甲,还人手分发一个象征“鸡毛换糖”精神的拨浪鼓。这群“商二代”们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听讲解员讲述义乌市场“前世今生”,看无人机、AI等先进设备,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来自巴基斯坦的哈桑今年10岁,就读于鸡鸣山小学。他在义乌已经待了8年,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到周末,他经常跟着做外贸生意的父亲来“逛市场”,“我爸中文不太好,我给他当翻译。”哈桑俏皮地说。尽管对市场已经很熟悉,但第一次了解义乌鸡毛换糖和货郎担的故事,得知义乌小商品卖到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觉得很有收获,“义乌市场了不起”。

随后,孩子们来到义乌美术馆,看画展之余,还即兴创作“我眼中的商贸城”。在童眼童画中,看似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孩子们对义乌市场的印象,甚至还有小朋友创作出了六区新市场的雏形,让随行人员都竖起了大拇指。

最让孩子们欢欣雀跃的是制作美食环节。DIY创意甜品烘焙,孩子们用各种道具制作出一个个不同造型的小饼干,无比兴奋;义乌拉面则打开了他们的“新视界”,一根拉面可以反复折叠拉扯,还能和小伙伴一人一头当“跳绳”玩,现场顿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孩子们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饼干、拉面,还有酒店方准备的红粿、糖饧、折子豆腐等义乌传统美食,一脸满足。

“以前我爸爸带我去吃过义乌拉面,但不知道原来面条是这么拉出来的,太好玩了。”同样来自巴基斯坦的9岁男孩大哈就读于宗泽小学,几乎也是在义乌长大的。他的玩伴Ali很认真地跟酒店大厨学习如何把拉面拉得更细,“师傅说我拉面拉得很OK”。得到点赞后,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丝路童心探市记,义乌精神共传扬’,希望增进这些‘洋二代’‘商二代’们对义乌的了解,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据国际博览中心酒店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酒店入住客群约有半数是外籍人员,与市场、展会联结度高。“我们邀请扎根义乌的这些外商子女参与活动,既是感恩他们对义乌做出的贡献,也希望通过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他们对义乌的认同感。”

此次活动也拉开了酒店方与社区党建结对共建活动的起点,“我们已经跟社区敲定了下一次活动的计划,打算在鸡鸣阁举办一场中秋美食节,不断拉近与中外客商、社区的距离,为‘义乌好好逛’、友好城市建设等贡献一份力量。”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