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聚焦   正文

金彩聚焦|从泳池监管到户外防护 金华守护市民“清凉一夏”

2025-08-01 08:55:17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黄珊

游泳是夏季最受欢迎的消暑健身活动之一,但与此同时,泳池卫生、溺水风险等问题也备受市民关注。

如何让市民游得放心、游得安全?7月30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民问政》栏目邀请市体育局法规产业处处长朱小明、市红十字会二级主任科员葛威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执法科副科长杨跃军、市游泳协会会长翁时文、金华市浙中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达霖、金华市浙中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游泳馆经理胡超做客中心融媒体直播间,与市民在线交流。

PART.01
游泳场馆准入 需符合国家标准

主持人:我市具备对外开放条件,经许可经营的游泳场所有多少家?这些场馆安全准入标准有哪些?

朱小明:目前,我市具备对外开放条件,办理过高危许可经营的游泳场所共212家。游泳场馆的准入需符合《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具体包括游泳池深度、防滑走道、应急照明、广播系统等基础安全设施。人员配置方面,必须按场馆面积配备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完成年度审核的救生员(如250㎡以下至少2人以上)。管理制度上,需制定溺水抢救操作规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主持人:游泳场馆的卫生标准有哪些?经营时需要满足哪些卫生要求?

杨跃军:盛夏时节,大家特别关心泳池卫生安全,这正是我们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对游泳场所的卫生管理主要有以下标准规范:《GB37489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GB37488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GB37487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

在日常管理上,一是应保障水质维持设施的正常运行。在营业期间需要对泳池水进行不断的循环过滤、净化,并保证池水循环周期不超过4小时,在闭馆期间定期对循环设备进行反冲洗。重视浸脚池的规范使用,确保每位泳客入池之前均规范通过浸脚池,同时每4小时更换一次浸脚池水,并且保障浸脚池中的余氯浓度在5~10mg/L。

二是补充足量的新水。夏季建议日平均补充新水量在泳池总水量的15%以上,日常在5%以上。每日接待泳客人数越多,新水补充量越高。每天补充足量的新水才能有效稀释累积的污染物,这是保证水质符合标准的关键。

三是重视水质在线监测装置的应用,按照规定对水质进行自检,并做好记录和公示。配合手动检测实时掌握泳池水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问题。使用自动加药泵,结合人工投药,如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应使泳池水余氯保持在0.3~1.0mg/L。

四是每年应安排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对游泳场所的空气、水质情况进行卫生检测。

另外还需注重消毒剂、澄清剂等水质处理药剂的管理和使用。药品仓库应远离人员聚集区域和主要通道,禁止将消毒剂和其他药剂直接洒入游泳池,严禁在池边配制,防止氯中毒事件的发生。

PART.02
已对142家游泳场所完成抽检采样

主持人:市民发现泳池卫生问题可通过哪些渠道反映?接到市民投诉后,相关部门应如何处理?

杨跃军:首先建议市民直接向场馆管理方反映,以便问题得到快速处理。若不便直接沟通或反映后场馆并未解决问题,欢迎拨打12345或88900000政务服务热线向卫健部门反映。

接到投诉后,我们将严格依照以下流程进行处理: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投诉,指派执法人员开展调查,包括现场检查水质维持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各项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涉及水质问题的将开展水质的浊度、余氯、pH值等关联指标的现场快检,必要时采集水样送检验机构作进一步检测等;初次调查结果将在受理后7个工作日内告知投诉人;如需开展进一步调查取证的,则会在60天内再次告知调查结果。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每一位市民朋友的监督与反馈,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更是保障全市游泳场所卫生安全的重要力量。我们将严格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对反映的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全力维护市民健康权益。同时,也欢迎广大市民朋友与我们携手,共同营造卫生安全的游泳环境。

主持人:针对游泳池的卫生情况是否定期检查?卫健部门日常是如何监管泳池卫生的?今年的检查情况如何?

杨跃军:对游泳池监管明确要求做到“七个全”,即“监督监测全覆盖,服务指导全过程,主体责任全落实,卫生措施全到位,执法结果全公开,投诉举报全响应,违法行为全追究”。整体工作以执法检查为主,人员培训为辅,配合“畅心泳”水质在线监测等信息化监管方式进行综合风险管理。

每年5、6月,我们都会组织游泳场所水质管理员和经营者开展卫生培训。培训会上,会普及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通报存在问题并针对去年检查暴露出的卫生管理问题进行重点培训。每年6至8月,根据国家、省、市检查计划对游泳场所进行全覆盖检查,同步抽检水质。

截至7月29日,全市已完成142家游泳场所的监督检查和抽检采样工作,第一批79家抽检结果已经出炉。在本次检查中,142家游泳场所现场检查合格的有138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水质自检未公示等。79家检测结果已出的游泳场所中,水质指标全部合格的有64家,不合格的主要检测项目为尿素、游离性余氯、游泳池水菌落总数。总体来看,市区各游泳场所经营管理者基本落实卫生管理各项制度和措施,水质检测合格率高于去年同期。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已责令上述存在问题的游泳场所限期整改,并将依法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具体的检查抽检结果将会及时在各县(市、区)卫健部门网站公示。

主持人:你们场馆在水质监测、换水频率和防病措施上有哪些具体标准?如何让市民游得放心?

胡超:根据《游泳场所卫生标准》,体育中心游泳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

水质监测工作方面,每日开放前必须检测余氯(0.3~1.0mg/L)、pH值(7.0~7.8)等指标;每2小时进行一次余氯和pH值机测和手测数据检测;游泳馆配备泳池水质监测控制系统,实时数据与相关部门联网共享,做到水质实时监控。

换水方面,泳池水循环过滤系统24小时持续运行;每日补充新水量不少于池水总量的10%;浸脚消毒池每4小时更换一次新水。

卫生管理措施方面,在入口处设置明显禁游标志(皮肤病、传染病患者禁止入内);按要求配备足量持证救生员;浸脚消毒池余氯保持5~10mg/L。

我们给市民普及几点泳池小常识:进入公共游泳场所,要查看场所公示的水质检测结果;观察池水是否清澈(能看清第四泳道线);闻水味应有轻微氯味但无刺鼻气味;注意场所内是否配备足量救生设备和人员;建议选择获得卫生信誉度A级评定的游泳场所。

PART.03
到安全有保障卫生合格的场所游泳

主持人:暑期人流量大,场馆如何控制人数、配备救生员?是否设置儿童专用区?如何确保人流密集情况下的安全和卫生?

石达霖:一方面通过发放手环的方式控制进场人数,同时,将以往的单池开放增加到三池同时开放,分别是两个标准泳池和一个儿童戏水池,起到分流泳客的作用,并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配备救生员。

游泳馆设有儿童戏水池,专门供学龄前儿童使用(水深50厘米)。同时,我们在两个标准池也设置了儿童专用泳道。

为确保人流密集情况下的安全和卫生,游泳馆除配备硬性要求的救生员外,其余工作人员均获得健康证、应急救护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救护技能;在水质卫生方面,有专员负责监测、管理水质,确保水质符合泳池开放要求,泳客在进场前可在前台公示栏看到水质检测数据;配备安保和保洁人员,并不间断巡查。

在硬软件方面,我们委托专业机构对泳池全域进行安全评估,根据评估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树立市区泳池标杆;采取臭氧循环水质处理系统和传统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泳池无明显氯味,水质清澈见底;在泳池附近配备了AED及药品箱、救援器材等,确保有突发情况时应急使用;泳池区域监控无死角全覆盖,公共过道、池边均设置醒目提示标语,提醒泳客注意安全。

主持人:游泳时,很多意外往往源于细节疏忽。市民在游泳时最容易忽略哪些安全隐患?

翁时文:全世界每年发生溺水事故约37万起,所有溺水事故的发生都有一定规律性。一方面,是游泳爱好者可能没有携带跟屁虫;另一方面,是对公开水域的危险来自于什么地方认识不足,有些水域存在水温过低、有排风设施、水下有不明障碍物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带来意外伤害。建议市民到安全有保障、合格的游泳场所游泳,如果去自然水域游泳一定要带跟屁虫,不熟悉的水域不要前往。

主持人:在暑期游泳场所安全方面,相关部门是如何监管的?

朱小明:在游泳场所的安全监管中执行属地管理原则,通过“属地自查+委托第三方抽检+组织双随机抽查”等多种方式对游泳场所进行监管,首先是由各县(市、区)体育部门对辖区内的游泳经营场所开展全面自查,对查出问题进行消除整改并建立整改台账;其次市体育局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安全检测,运用专业设备对游泳池壁和池底、池面标识、出入水扶梯数量、泳池照明、地面摩擦系数等19项内容开展合规性检测评估;第三是联合卫健、综合执法等部门启动“双随机”联合检查。今年我们抽取全市24家游泳场所,对456项指标进行了检测评估,发现问题168个,对存在问题的经营场所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实现问题隐患清零。

主持人:市游泳协会在普及游泳技能和自救知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翁时文:市游泳协会承担全市游泳救生员和游泳教练员的培训和日常教学工作。目前全市注册的游泳救生员有476名,游泳教练员200多名,这些救生员是保障场馆安全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强他们的再教育,是我们协会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加强青少年游泳生存课的推广普及,每年采取进校园的方式,进行防溺水生存课的推广,告知学生危险来临时怎么做,告知学生溺水事故发生时,如何正确施救。今年我们进入34个中小学,对2万多名师生进行了防溺水安全教学。

PART.04
投放户外泳池设备300套

主持人:今年的市民生实事中,市红十字会计划投放户外泳池设备300套。投放户外泳池设备的初衷是什么?目前进度如何?已取得哪些成效?

葛威彦:当前,一些地区缺乏安全、卫生的戏水设施,导致放暑假时,有的儿童会去不够安全的水域游泳。儿童溺水事故偶有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市红十字会紧扣公益事业主责主业,发起“小海豚”暑期儿童防溺水公益项目,旨在降低高风险区域溺水风险、提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意识、紧密社群关系、倡导公益精神。这个公益项目是从去年暑期开始的,今年被列为市民生实事。

在暑期开始前,我们和公安、教育、体育等部门密切协同,精准选点,统一宣传标识,购买项目保险,顺利完成投放户外泳池设备300套。每套设备高1米、直径4.5米,覆盖了全市各县(市、区)近三年发生过溺亡事故的山塘、水库、溪流等水域周边的乡村(社区),部分流动人口集聚区域、向社会开放的小学体育场及公办幼儿园(暑期公益托管班)。7月1日组织了启动仪式。运行一个月来,我们着力健全项目监督管理反馈体系,持续跟踪环境安全、设施维护、安全员配备等各方面情况,深入开展“预防溺水、救在身边”专项行动,以实地演示教学、科普培训等不同形式为孩子、家长量身定制以防溺水为主的生命安全教育近300场。

该项目降低了儿童溺水风险,为放暑假的儿童提供一个安全、便捷的游泳环境。另外,户外游泳池满足了少年儿童戏水的需求,消除了家长对去泳池游泳的经济压力和去不安全水域游泳的安全焦虑。项目实施以来,受到设备所在村(社区)周边群众的普遍认可,几乎每个点位都有一个“拥趸圈”。孩子们戏水嬉闹,家长们“围池聊娃”,户外游泳池已经成为村(社区)促进邻里互动、构建和谐社群关系的重要平台。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