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逛吃   正文

文明城市面面观 | 金华市:德润八婺绽新颜 文明共富谱华章

2025-08-01 09:13:30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郭玉秋

清晨的婺城区开化村,莲廉文化一条街上晨练的村民正驻足观看新绘制的《爱莲说》壁画;金东区前溪边村,“德管家”方兵带着志愿者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兰溪市诸葛村,孩子们朗朗的《诫子书》诵读声穿透古巷——这是八婺大地寻常一日的文明剪影。作为全国文明城市,金华市深耕乡土文脉,以“示范引领、培育新风、治理焕新”模式,让文明乡风如春雨般浸润乡野。如今行走金华乡村,古村老宅里的新韵、传统文脉中的新生、村民与游客共享文明果实的暖意,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的乡村文明画卷。

机制创新

德法共治筑牢文明根基

“以前办丧事摆20多桌,现在按村规最多10桌,每桌标准从1000元降到600元,光这一项就省了1.5万元。”兰溪市永昌街道梨塘下村村民王国娟算起的 “文明账”,道出了金华移风易俗的深刻变革。在兰溪,一场“乡风革命”正通过“一约一会一队伍”治理体系深化: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和志愿服务队的协同发力,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永康市推行的“节地生态葬法”改革,更让丧事简办成为城乡共识。这项改革年均节约土地近万平方米,为居民节省丧葬支出超5000万元。“现在的葬礼简单却不失尊严,子孙后代记得这份清白就够了。”村民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新风尚带来的观念转变。

金东区创新推出“德管家”机制,彰显基层治理智慧。550名从退休教师、退伍军人中选拔的“德管家”,身兼文明监督员、纠纷调解员等多重角色。前溪边村退役军人方兵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管理员后,既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理人”,又是村容村貌的“监督员”,还是邻里纠纷的“调解员”。“不文明有人提醒,有纠纷有人调解,有需求有人协调”成为当地常态。如今,该区文明村覆盖率达98.71%,2024 年举办简约婚礼81场、文明家宴324场,“有事找管家”已成为村民的条件反射。

浦江“文明乡厨”工程则于细微处彰显文明温度。135名乡厨建立“一人一档”数据库,全员接受食品安全与文明服务培训,流动家宴厨房统一配备色标菜刀、防蝇罩等标准化工具。“丰安好乡厨”小程序构建起“一厨一桌一码”评价体系,8名乡厨2024年免费为160位老人操办“孝亲宴”,“乡厨 + 公益”模式让文明乡风更具人情味。义乌清溪村“蒲墟三十六宴”平台融合宋韵婚俗与智慧管理,一桌26道菜的婚宴仅需1400元,年服务500余场宴席,为村民节省开支超百万元。

从兰溪市诸葛村用“处世以谦让为贵”的家训化解矛盾,使近三年纠纷发生率下降70%;到开化村“莲廉三律”工作法实现村干部“零微腐败”;从浦江“好家风信用贷”为1.7万户家庭发放29.7亿元信用贷款,到武义县“积分制”让村民通过志愿服务兑换福利……金华以制度刚性叠加文化柔性,让“崇廉、守信、节俭”成为城乡居民的行动自觉。

文化赋能

文脉传承涵养文明乡风

“土窑里烧出的不只是陶器,更是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婺城区汉灶村婺州窑工坊内,师傅们正教孩子们拉坯制陶,旋转的陶轮上,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这个曾因窑火熄灭而沉寂的古村,通过“艺术乡建”吸引25名文艺创客入驻,他们租用20余处闲置农房、4亩荒山,改建成20多处文创院落,“汉风雅韵”市集年带动百户村民增收。村里成立的全市首个村级文联,已开展乡叙读书会、汉服雅集等活动50余场,鲁迅奖获得者陆春祥等文化学者的授课,让村民精神生活愈发丰盈。

文化传承的活水在八婺大地处处奔涌。金东区严店村依托严子陵“高洁隐逸”精神,组建“共富鱼”“和事鱼”等8支志愿服务队,鱼灯制作技艺从6岁孩童到73岁老人都能上手,2024年“百家百吉鱼灯文化节”带动旅游消费超百万元。婺城区岩头村将“婺州扎染”“十岁成长礼”等非遗项目与研学、文旅深度融合,年均开展400余场实践活动,获评全市首个“东方手造艺术村”,“诗画岩头,有礼有你”示范带让“浙风十礼”融入村口巷道的每一处细节。

诸葛村的文化传承更显匠心。4岁孩童背诵《诫子书》的稚嫩声线、青少年参与“少年开笔礼”的庄重神情、400人规模春秋祭祖活动的坚守,共同构成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村里的廉政事迹陈列馆,用诸葛亮“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典故开展现场教育;东阳市蔡宅村打造“孝之路”家风教育场景,村口道路树立“孝”字旗杆,每年“带着家训去参军”“着家训上大学”等活动,让优良家风跨越代际。武义县连续42年举办“文艺百花会”,创新推出的“共富百花云”平台实现“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2022年以来入驻文化人才3227名,发布活动1.14万场,同比增长291%,线上线下受众达913万人次。

“传统村落的吸引力,不只在自然风光和历史建筑,更在其蕴含的厚重文化,这是发展的内生动力。”诸葛村党总支书记诸葛坤亨的话,道出了金华让沉睡文化资源苏醒的密钥,如今“一村一品、一堂一韵”的文化景观已遍布城乡。

产文融合

文明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从摆摊卖梨膏糖到开网店,现在我们的梨膏糖都卖到国外了!”58岁的李祖村村民老李如今也洋气地当起了“播客”。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小村,现已汇集58家文创店铺,涵盖咖啡馆、扎染体验店等多种业态;农创客联合会利用36间小木屋打造的“妈妈的味道”美食街,让乡土滋味飘向更远地方。“耕读传家 信义立世”的祖训,转化为“农创客低息贷款”“三年免租”等招商举措,让“信义”成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文明乡风既是“软实力”,更是产业发展的“硬支撑”。东阳市葛宅村改造传统建筑打造“燊燊・蘭桥”咖啡馆等网红打卡地,注册“葛巾”商标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20余名妇女就业,年产值超300万元;蔡宅村恢复“一里九桥”景观,端午游园会、水龙表演等活动累计吸引40余万游客。磐安县和溪村将农耕文化转化为亲子研学项目,赤方稻野亲子乐园、稻田养鱼基地里,插秧、钓龙虾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农耕智慧。

在金华,文明创建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催生无数新图景:洋埠镇“暖洋行动”募集70余万元爱心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居家养老助餐点全覆盖,已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送出3万余瓶牛奶;岩头村引入20余家非遗与艺术工作室,带动村民增收近500万元;东阳市湖溪镇镇西村融入文物古建元素,打造简约婚礼基地,举办近80场婚礼为村民节省超100万元。

暮色中的八婺大地,汉灶村的窑火与诸葛村的灯笼交相辉映,李祖村的创客市集与和溪村的戏台锣鼓遥相呼应。从祠堂家训诵读到直播间文明带货,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共富项目的火热推进,文明已融入城乡肌理,成为这座城市最深厚的底蕴、最动人的风景。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