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0:01:45
来源: 无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战历史长河中,义乌大地燃起熊熊烽火,留下诸多红色印记。柳村、吴店、大畈这3个看似平凡的地名,承载着义乌人民无畏勇气与坚定信念。让我们一同走进它们背后的峥嵘历史。
烽火中的决策——柳村会议
义乌市北苑街道柳村有1414户、4378名村民。村名一说源于柳溪环绕、垂柳成荫,原名“柳浒”,后简化为柳村;一说因早年柳氏族人建村得名。明代建村的柳村,在1942年的炮火中,因一次关乎浙中抗日命运的会议,被镌刻在历史红色记忆中。
1942年5月,日军逼近义乌,浙江抗日形势危急,中共浙江省委遭破坏且与上级失联。金属地区特派员陈雨笠深知,沦陷前若不进行战略部署,抗日力量将陷入被动。当年5月19日,义乌沦陷前两日,陈雨笠来到柳村村民杨文清家。杨文清家位置隐蔽,他群众基础好,是召开秘密会议的理想场所。当晚,义乌县特派员江征帆、浦江县特派员梅凯等陆续潜入,围坐在昏暗屋内的简易八仙桌旁,开启生死讨论。
陈雨笠打破寂静:“省委联络中断,日军近日将进逼义乌,我们不能再等指令,必须自主保卫家乡。”众人明白,失去上级指导的党组织如孤舟漂泊,但唯有挺身而出才有希望。经过彻夜分析,会议达成三项关键决策:以义西与金东地区为中心建立敌后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根据地,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保存革命力量,在沦陷区隐蔽发展地下组织。这些决定为金属地区抗日斗争指明方向。江征帆握拳宣誓,梅凯提出利用山区地形建立游击据点,杨广平、黄峰负责联络积极分子。
柳村会议结束后,抗日武装迅速组建。陈雨笠等人化整为零潜入义西山区,动员村民、收集枪支弹药,组建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后改称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第八大队,简称“八大队”。这是一支由我党绝对领导的抗日队伍。1942年10月,“八大队”在萧皇塘村山上伏击日军运输队,缴获武器10余件,击毙日军8人,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士气,周边抗日志士纷纷响应。抗日根据地逐渐壮大发展,成为我党领导的抗日力量。
柳村会议作为金属地区党组织自主决策敌后抗战的起点,被称为“金属抗日斗争的转折点”。它证明了共产党人在危难时刻以人民为根、以土地为盾、以不屈意志为剑。会议旧址杨文清家如今是义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砖墙上的蜡炬痕迹隐约可见,诉说着那段岁月。今日柳村,传统农耕与红色教育并存,提醒世人抗日烽火虽远,但信仰与勇气永远是民族脊梁基石。
吴店——浙中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义乌西部与金东区交界处的吴店,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是抗日战争时期浙中地区的红色心脏,被称为“义乌小延安”。南宋时期,吴氏先祖在此择地而居,因位于义乌至金华驿道旁开设店铺得名“吴店”。
吴店的革命血脉源远流长。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此点燃第一簇星火,建立党支部。彼时义乌大地尚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中,吴店党员以无畏勇气在隐蔽处传播革命真理,凝聚进步青年力量,为抗日烽火埋下燎原种子。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吴店党组织响应号召,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动员群众投身救亡运动。吴店椒峰小学以共产党员吴璋为代表,集聚爱国青年成为抗日骨干力量。党员们穿梭于村庄与驿道之间,张贴标语、组织演讲,唤醒民众。吴店青年纷纷投身革命,红色信仰如驿道旁古樟扎根挺拔。
1941年,日军逼近义乌,中共义乌县委为保存革命力量、开辟敌后战场而迁至吴店,以金东义西地区为轴心展开游击斗争。中共金属特派员常驻此地,吴店成为浙中抗日战略中枢。县委机关化整为零隐匿于民居与山林之间,党员们以耕作为掩护秘密召开会议、部署行动。夜幕下,在油灯摇曳中革命者用义乌方言传递情报、策划战斗;黎明时分,他们化作农人穿梭田间传递消息。这种“地下斗争”与“地上生产”结合,让吴店成为日军难以攻破的红色堡垒。
吴店也是抗日武装的坚强后盾。第八大队作为义乌主力抗日武装,其游击战的弹药、粮草、伤员救治皆依赖吴店民众支援。1943年5月的一天,第八大队在吴店塘西桥与日军激战,歼敌20余人。日军纠集200余名伪军报复,纵火焚烧吴店3日,1300余间房屋化为灰烬,400余户村民无家可归。吴店民众未屈服,他们掩藏伤员、转移物资,以血肉之躯阻敌追击。吴店抗日史册中铭刻着无数可歌可泣的瞬间:父老乡亲争做“抗属”,送亲人参军;办民众夜校教唱抗日歌曲;办识字班提高妇女、青少年政治觉悟;办《烽火》墙报宣传抗日政策;成立抗日少年团开展救亡活动;老中医吴廷璈以诊所作掩护救治数百名伤病员。
日军曾以“扫荡”试图摧毁吴店抗日根基,却让其成为革命火种“孵化器”。县委机关转移时,群众自发组建“交通网”确保指令畅通。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吴店群众敲响铜锣奔走相告胜利消息。
今日吴店,硝烟散去,红色记忆鲜活,村东的吴店革命烈士陵园诉说着当年岁月。每逢清明,学校组织学生踏寻抗日足迹,聆听老党员讲述故事。吴店成为精神丰碑,昭示后人团结与信仰铸就胜利曙光。从南宋驿道旁店铺到抗日“小延安”,吴店的地名变迁是一部民族抗争史诗,红色基因在义乌大地蓬勃生长。
大畈——浙东烽火中的红色堡垒
义乌东北部深山中的大畈村,群山环抱、地势开阔,是方圆20里内最大最平之地。北宋末年,叶氏家族迁居此地,以“大畈”命名,寓意承载农耕希望,更在抗战中成为红色堡垒。
大畈村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抗日武装活动天然据点——东邻诸暨市、东阳市,西接义乌腹地,群山屏障为游击队提供隐蔽通道,平坦村落空间便于集结部署。当日军践踏浙东大地时,大畈百姓在共产党领导下将土地化作抗日“红色心脏”。
1941年后,日军轰炸与细菌战使义乌陷入绝境。佛堂老市基血肉横飞,稠城房屋焚毁过半,崇山村在细菌战阴影下尸骨遍野。然而,大畈村因地理优势成为抗日力量“安全岛”。地下党员穿梭山间传递情报,村民以农耕为掩护输送物资,构筑无形抗日防线。
1943年冬,浙东抗日形势进入关键阶段。同年12月初,中共浙东区党委派遣杨思一、蔡群帆、钟发宗率领百余名战士抵达大畈村,12月18日,中共金萧地委在大畈正式成立。
金萧地委书记杨思一深知大畈村的战略价值。从1943年12月至1944年3月,他夜宿大畈村10次,与地下工作者研讨战局、策划战术、部署情报网络。大畈村村民悄悄站岗放哨,分粮食给战士,诠释军民鱼水情。
1944年3月,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在彭林的率领下,跋涉数十里与大畈村金萧支队会师。彭林是红军长征时二方面军模范师政委,他的队伍装备简陋却屡建奇功。会师当日,彭林与金萧支队领导人宣布独立大队编入金萧支队,大畈村成为浙东抗日武装力量整合象征,为反击日军奠定基础。
大畈村也是情报战“神经枢纽”。村中地下情报站暗藏于祠堂与农舍之间,党员们以贩货、走亲为掩护传递日军情报。一次,日军计划突袭金萧支队根据地,情报员连夜送情报,使根据地提前转移。
大畈村抗日历程浸染英雄血泪。黄昌贤、叶清光等战士牺牲于此。1945年8月,日本投降消息传来,大畈村敲响铜锣,村民与战士相拥而泣。如今,“十五间头”老宅被列为红色教育基地,墙上弹孔、会议室木桌诉说着当年岁月。
大畈从农耕村庄淬炼成革命钢脊,是金萧地委诞生地,更是浙东抗日精神缩影。今日漫步村中,青石板上回荡抗日呐喊,“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精神融入土地血脉,成为后人传承的红色基因。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