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0:01:45
来源: 无
7月21日,在义乌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廿三里街道精康驿站热闹非凡,一场消防知识普及和应急逃生演练活动在此开展。此次活动旨在增强精康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为他们的生活与安全全方位保驾护航,这也是义乌推进“精康融合行动”的一个生动缩影。
创新体系:三级网络全覆盖,打造精康服务链
今年以来,为推动精神障碍康复事业发展,义乌市民政局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大力推进“市级—镇街—村社”三级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构建覆盖“站内康复—上门服务—社会融合”的全链条精康服务体系,并成立由27人组成的“精康融合行动”专家组,全力打造“‘义’路康融”品牌,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精康融合行动”义乌模式。
数据见证行动的成效。今年以来,义乌市民政局开展专业培训5场,培训精康人员152人次;累计培育医护人员、社工及志愿者200余名;开展精康服务18场,受益人员达2143人次;帮助246名精患人员享受家门口的康复服务,62人实现就业并缴纳社保,其中3人在福利企业就业,59人在驿站工疗车间就业。
多元融合:站内康复个性化,助力回归社会
义乌市各精康驿站积极探索创新,围绕精康人员康复需求与生活品质提升,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站内服务体系。
在“工疗”领域,稠江街道精康驿站依托功能完善的残疾人之家建立服务联动机制,打造手工艺品制作的致富工坊,还开展手工艺品直播带货,为精康人员开辟新的康复与增收途径;赤岸镇精康驿站依托福利企业华川集团工疗车间进行“工疗”康复,让精康人员在手工劳动中缓解心理压力,重拾自信,提升社交能力。
“农疗”作为创新康复方式,在镇街精康驿站落地开花。上溪镇精康驿站在“工疗”基础上引入黑木耳种植的“农疗”服务形式,在驿站后院空地打造黑木耳特色种植场地,定期组织精康人员参与活动。通过“农疗”,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身体机能得到锻炼,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也在悄然培养。
“心疗”护梦方面,廿三里街道精康驿站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资质过硬的专业心理咨询团队,为精神障碍人员及其家属点亮心灵希望之光。团队成员运用科学方法与温暖关怀,为来访者制定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方案,针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及人际关系、家庭矛盾等困扰开展深度辅导及定期回访。同时,驿站营造温馨舒适的咨询环境,帮助来访者逐步走出心灵困境。
多方联动:上门服务精细化,形成工作大合力
今年以来,义乌市各精康驿站注重提升居家上门服务品质,积极推动精防医生、心理医生与驿站服务人员深度协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在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各精康驿站制定详细的居家上门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要求服务人员严格遵循流程开展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台账记录制度,对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效果等进行细致记录,以便及时跟踪和评估服务质量。
针对不同群体,各精康驿站开展精准服务。为精神障碍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组建专业团队定期探访,助力改善他们的精神与生活状况;为精障困境儿童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定制方案,提供心理、康复指导;聚焦低保、低边、特困精障人员需求,定期上门训练服药,送爱心物资,联合相关医院组建医疗专家团队开展上门健康体检服务;针对精神障碍人员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定期上门开展康复技能训练、心理治疗等。如赤岸镇精康驿站每月为31名精神障碍人员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廿三里街道精康驿站每月为24名居家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此外,各精康驿站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访谈、电话等形式广泛收集精康人员及其家属的意见建议。对收集到的问题,第一时间组织分析研讨,迅速制定整改方案并抓好落实,依据反馈持续优化服务内容与流程。
多管齐下:宣传推广全方位,凝聚社会支持力
为提升精康驿站知晓度与社会认可度,义乌市民政局采取多渠道宣传策略,凝聚社会支持合力。
在镇街精康驿站内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同时,举办开放日、康复成果展示会等活动,邀请精康人员家属亲身感受康复课程和显著成效。
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走进精康驿站,通过实地参观、交流互动等形式,让他们深入了解驿站运营。组织开展“关注精神健康、共创美好生活”“心灵守护者不缺席”等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凝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精神障碍康复事业的磅礴合力。
借助各级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精康驿站的服务信息、康复案例和工作成效,大力宣传精神障碍康复的重要意义,展现精康人员从困境到逐步康复的励志历程,纠正社会对精神障碍群体的偏见与误解,为“精康融合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如今,在“‘义’路康融”品牌的引领下,义乌的“精康融合行动”正稳步推进,为精康人员点亮希望之光,让他们在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