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3:54:38
来源: 无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7月25日清晨,记者走进东阳市南市街道横城村,琅琅书声从一间古朴的屋子里传出。这里是重启后的“横城义塾”,8岁的蒋伊诺和小伙伴们正跟着老师诵读《送东阳马生序》。这个暑假,这所可追溯至南宋景定元年的千年义塾,以公益暑托班的形式重焕生机,让耕读传家的文脉在新时代继续流淌。
“创屋四十楹于居庐左偏,以为诸生肄业之所”,史料中记载的横城义塾,由南宋蒋沐创办,历经蒋家四代120余年薪火相传,曾聘状元方逢辰为师,培养学子685人,宋濂曾游学于此,刘基亲题匾额,南戏鼻祖高明在此完成《琵琶记》……如今,这些泛黄的记载化作暑托班墙上的文化展板,让孩子们触摸着家乡的历史荣光。
“以前只在爷爷的故事里听过义塾,现在我每天都在这里读《论语》。”一年级学生蒋伊诺说,暑假里最期待的就是清晨的经典诵读课。负责带读的老师笑着补充:“孩子们记性好,一段《大学》读几天就能背,有的还会回家教弟弟妹妹,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悄悄播下去了。”
“放弃家教来义塾,值!”大三学生蒋佳乐擦了擦额头的汗,刚给三年级学生讲完英语绘本。这个暑假,像他这样的本村大学生志愿者有20人,其中不乏放弃辅导课收入的“00后”,还有两名高考后的准大学生和初三学生。
“开始是挨家找,没想到一说办义塾,孩子们都愿意来。”发起人蒋永平感慨道。志愿者们分两组授课:三年级以下侧重简单英语和经典诵读,三年级以上则以暑假作业辅导为主,每天监督背10个单词。因部分志愿者要考驾照,大家轮班值守,却没人喊过累。
从7月6日到7月25日,再到8月6日至8月25日,每周日休息,这个全免费的暑托班不仅面向横城行政村6个自然村的孩子,也向租住在村里的外来子弟敞开大门。“场地、物资村里出,其他费用我来担。”蒋永平说,看着孩子们在有限的场地里学得认真,再累也值得。
“蒋老师,这是自家种的葡萄,给孩子们解解暑!”村民蒋大伯提着一篮葡萄走进义塾,这样的场景整个暑假不断上演:有人送西瓜,有人拎来莲蓬,还有老人搬来自家的小风扇。“以前只知道老祖宗办过义塾,现在亲眼见着孩子们受益,咱也想搭把手。”蒋大伯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在义塾的带动下,村里的变化悄然发生: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不再孤单,本地孩子多了学习伙伴,大学生们更懂家乡的历史,村民们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从南宋的‘肄业之所’到今天的公益暑托班,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育人’初心。”蒋永平望着墙上“横城义塾”的复刻匾额,眼里满是期待,“等寒假,我们还要办冬令营,让千年文脉一直传下去。”
书声穿过庭院,飘向稻田,这个夏天,千年义塾的故事仍在续写,而乡村振兴的种子,已随着孩子们的琅琅书声,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