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8:03:11
来源: 无
年过七旬的潘树全在诊室里帮一名病人挂上吊瓶,再从药房的柜子里为上门看病的村民找出几张膏药,又帮老年患者量量血压,“今天血压有点高,正常吃药,再观察两天,记得不要吃太咸。”潘树全看诊时静心专注,反复叮嘱老人一些注意事项。
他是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上潘卫生院的一名医生,细致入微地关心着周边每一位村民。记者在上潘、落帽金、三石里等自然村走访,只要说起潘树全,无人不竖起大拇指:“温厚善良的好医生,乡村医者的榜样。”
切除六指种下行医种子
潘树全肤色黝黑,从外表看是一个常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而当他挂上听诊器,便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这就是赤脚医生的工作节律。
“以前我右手有六个手指,后来通过手术切掉一个,那时就在心里种下一颗行医的种子。”潘树全翻出泛黄的“赤脚医生”证件,谈起当年的梦想和后来的行医路,满是感慨。
1949年生的潘树全是土生土长的罗埠人。由于种种原因,他初中毕业后,放弃学业,像其他农家孩子一样下地干活贴补家用,缺医少药的乡村现状,让他当医生的愿望愈加强烈。
“17岁的时候,我从村干部口中得知有‘赤脚医生’的培训,需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轻人,马上就报名了。”潘树全回忆,参加培训后,当医生的路似乎水到渠成,往后的10余年间,他除了将老师教的知识学懂弄通外,还结合当时农村生活实际,向老师请教各类卫生防疫知识。
当时村里没有像样的诊所,潘树全就将自家堂屋改成诊室,一般都是傍晚时分最忙——农民们白天往往都在田间劳作,有个头疼脑热也只能趁空闲的时候找医生。当时只有一条沙石路通往城镇,交通不便,看病更是麻烦,于是周边村庄几百号人大病小痛都离不开潘树全。
为提高医术水平,潘树全不断加强研学,不仅每年参加医学培训,还自己购买了医疗专业的书籍,一度堆满老屋的一角。“跟我爸爸同一批的‘赤脚医生’,现在还坚持行医的已经不多了,我爸这么多年坚持主要是心中的热爱与肩上的责任感。”儿子潘旭平说,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如今他跟女儿都从事了医疗行业,并将之视为此生的事业。
种四五亩水稻补贴家用
上世纪70、80年代,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深夜出诊是常态,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也是潘树全的工作日常。
“潘医生,我们家孩子又烧起来了!”深夜,邻居急促敲门,惊醒了潘树全,那时没有电话,村民看病都是上门喊。他从药柜上翻出药箱,里面摆放着整齐排列的玻璃药瓶,还有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
“别急,我先去看看。”小孩发烧总是格外揪心,他披上大衣,跨上一辆二八大杠,就跟着病人家属出门去了。冬天天气冷,听诊时,他把听诊器焐热了再贴到孩子胸口,诊断后,潘树全给孩子打了退烧针,又烧了热水擦身,守到后半夜才往家赶。
“最开始村里只有小土路,出诊全靠双腿,我常背着一个药箱走好几公里路去问诊。”潘树全说,不管是盛夏还是严冬,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村民有需要,就必须出诊。药箱里的药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最初的青霉素、土霉素,到现在的降压药、降糖药,不变的是为村民健康奔忙的医者初心。
在村里行医不赚钱,潘树全务农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补贴家用。最多时,他跟妻子两人每年要种4至5亩水稻。“出诊都是免诊疗费,手头宽裕点的村民会用红纸包两块钱作为利是。而有些家庭困难的,有时候还要赊账。”潘树全说。村里仍有许多因病致贫、看不起病的村民,潘树全都一一摸排清楚并登记在册,定期对他们进行随访。
几十年没收过上门诊费
后来,各村陆续修了路,外出就医也变得方便多了,但潘树全的诊所依然受到周边群众的信赖。
2015年,村民潘志海的外甥来到村里过暑假,由于天气炎热,他中暑而不自知,在骑自行车时一头栽倒在家门口,潘志海发现后连忙背起他来找潘树全。“潘医生,快救命!”潘树全将失去意识的年轻人放平、降温,用土办法揪痧,实时观察他的症状,最终使他恢复清醒。
还有一次,下潘村村民潘海军被毒蜂蜇了一口,引起休克,他大量出汗、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幸好家属通知了潘树全。潘医生赶到现场,判断是过敏反应,给他紧急注射一针地塞米松,并呼叫了120,让病患及时妥善得到救治。
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他担起重任,对进村人员进行测温和流行病学史询问登记,对感冒发热的村民进行初诊送医,每天从清晨忙到傍晚。
在他的诊室内还挂着一面锦旗,写着:医术精湛,妙手回春。这是罗埠镇祝边村村民祝有土为感谢潘医生治好自己多年的皮肤病而赠送的。越溪村村民祝有花也对潘树全充满感激,她的母亲由于常年劳作,腰椎受损,多亏了在潘树全的诊所就医,才维持着行动能力。
如今,76岁的潘树全的背驼了,耳朵也有些背,但仍坚持每日接诊,只要有人喊“潘医生!”他总会立刻应一声:“来了。”从青丝到白发,潘树全几十年不收上门诊费,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担当。他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泥泞小路,敲过每一户村民的家门,用一生坚守着乡医岗位,用平凡铸就伟大,更是基层乡村医疗工作者“悬壶济世”精神的生动写照。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