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09:23:45
来源: 无
“那时候迷武侠小说,以为当作家既能挣钱又能游山玩水。”在武义,“楚过寒”三个字比他的本名郑学俊更广为人知。这个带着侠客气息的名字,是他在初中毕业那年给自己取的。
如今,他没成为作家,却成了坐拥160万粉丝的乡村网红。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的山坳里,把日子过成了一本写不完的乡土小说。
别看楚过寒年纪轻轻,经历比他收的山货还“杂”。高中仅读一年,他便揣着几十元外出打工,在超市理货、在餐馆洗碗、在工厂流水线打螺丝……
后来误打误撞进了影视圈,从跑龙套到给导演端茶倒水,再学摄影、灯光、录音,在剧组“漂”了7年。
“跑龙套时我最卖力,却永远没镜头。”楚过寒说,有导演劝他:“你不适合当演员,不如早点学点技术。”正是这段片场经历,为后来的短视频拍摄打下了底子。
2018年,楚过寒回到家乡,架起手机开始记录山里日常。没有助手,一个下山的镜头来回拍30遍是常事,村民笑他“疯子”,他说走出镜头、表情不到位就得重拍,自己也活脱脱像《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了。可一年多过去,短视频并未在各个平台掀起水花。
“那年春节,我想如果过完年还没流量,就再出去打工。”没想到,一条“家里腊肉太多,免费请人吃饭”的视频突然爆红,粉丝一夜涨破百万。
可人红是非多,也是真的。
“网络上有人说我请人吃饭要收巨额红包,不给就‘不让回家’‘不让上厕所’……”如今再提,楚过寒只剩苦笑。还好有妻子的陪伴,挺了过来,妻子说“山里的雨下得再大也会停,时间会证明一切。”
现在,他把片场学来的镜头语言,用来拍老人晒笋干、溪水淌过山涧,自己挑山货、陪老人聊天……
走进楚过寒的直播间,货架永远称不上光鲜,莲子带着天然褐斑,笋干留着竹节硬边,粉干粗细不均。
“都是山里老人自己做的,没添加剂,卖相自然不好。”每周,他驱车深入南部山区收购山货。他捏起一块梅干菜让记者闻,一股日晒的香气扑鼻而来。
可这份对“天然”的执念却让他吃尽苦头。有顾客投诉笋干颜色太深,他解释“没加漂白剂”,对方仍要退货,既赔运费又耗精力。
每年到了大量山货上市的季节,楚过寒和妻子还会组织现场收货,现场线上销售,让老人也走进直播间,看看网友们对他们山货的喜爱。
“公益助农是真的要倒贴钱。”收购时,他从不算“精明账”,老人货少,他常多塞十块,或比集市价高两成。他说老人家种点东西不容易,多给点是应该的。而老人走进直播间,卖出去的山货,拿钱就好,售后都由他个人承担。在他看来那些赔掉的钱、熬夜处理的投诉,于他而言不过是“山间的一阵风”不值一提。
除了收山货,他每周一定有一天不安排工作,而是去“约会”——陪村里老人吃顿饭。
南部山区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守着老屋和几分田。“每次我去收货,总有老人一定留我吃饭。”起初他不好意思,坚持付钱,久了才明白,老人除了发自内心的感激,更多是想有人陪。
如今,他每周拎水果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坐在吱呀作响的木桌旁听老人唠家常。但是他从不把这当成“助农表演”。镜头一关,他会帮老人劈柴、修屋顶,或是蹲在灶台帮老人烧火和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方言。
有人问,“楚过寒”是否暗含“楚楚可怜,过眼寒心”?他摇头“名字就是代号,就像山里的笋,叫毛笋也好雷笋也罢,能让人尝到鲜就够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镜头前他是阳光开朗大男孩,可镜头后他沉默寡言,打包、贴单、核对地址,动作麻利得特别像在剧组赶工。或许,这就是楚过寒的A面和B面人生吧——他没成为自己小说里的侠客,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把平凡日子过成了自己的英雄主义。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