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18:46:44
来源: 无
7月28日至8月2日,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在郑州大剧院举行,全国170个入围作品在6天的展演中依次呈现。其中,由金华市文化馆推送,金华市春苗舞蹈艺术中心创编的原创少儿舞蹈《趣观堆塑》在7月29日亮相,获得“小荷之星”称号(金奖)。
“我们是当晚的第3个作品,在演绎时,就把台下观众的情绪点燃了,收获许多掌声,最终还被评为金奖,这让我们非常激动。”《趣观堆塑》的编导陈燕告诉记者,“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每两年举办一次,是经中宣部批准,在中国文联领导下的全国性少儿舞蹈展演活动,被誉为少儿舞蹈界的“奥林匹克”,能登上这个舞台的作品,大多都会成为全国少儿舞蹈教学的范本。
从作品名称可以看出,《趣观堆塑》是一支与婺州窑堆塑技艺有关的舞蹈。
“我去年就开始为这次国赛做准备,之前在市博物馆中见到东晋婺州窑堆塑4号作品,产生了创作灵感。”陈燕认为,想在国赛中脱颖而出,就要在作品中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在这之前,她考虑过在舞蹈中融入婺剧、竹编、木雕、孔明锁等元素,但都差一点感觉,了解婺州窑堆塑技艺后,她决定用轻盈的舞蹈,将这门古老的技艺在舞台上呈现。
堆塑是婺州窑的一大特色,相关技术在东汉、三国时期已成熟,匠人们以捏塑、堆贴、镂空、模印等手法,在胚体上塑造人物、动物、花卉、器物等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当舞蹈遇上婺州窑,这些静态的造型拥有了童趣且现代化的艺术表达。
在舞蹈的开头,孩子们聚在一起摆出造型,灯光照下,仿佛将婺州窑搬上了舞台,随着音乐中出现一段婺剧锣鼓声,她们开始舞动,身姿轻盈,表情灵动。
陈燕介绍,她们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融入了故事性:塑造在婺州窑上的人物被唤醒,通过时空隧道来到现代,用肢体语言表现堆塑技艺中的捏、搓、揉、塑。最后,其他孩子都回到婺州窑上,有两人永远留在了现代。
“婺州窑釉色以青瓷为主,所以服装也选择了带有堆塑纹样的青色。为了在舞台上放大堆塑技艺,我们在音乐与动作细节上进行区分,比如用指尖模拟捏塑的细节,躯干的蜷缩展开表现陶土揉捏的过程,群体舞蹈的叠加组合还原堆塑的视觉效果。”陈燕说,作为这支舞蹈的创作者,她们与孩子相互成就,让金华故事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小荷风采”全国展演分初选、复选和现场展演三部分,为了在一次次登台时有更好的舞台效果,创编团队对《趣观堆塑》反复打磨,最终登上国赛现场的是第8个版本,在这个过程中,参演的孩子们也坚持集训,无人掉队。
“我们总共挑选了33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8岁。她们从去年10月开始排练,假期也泡在练功房里,有人舞蹈鞋磨破了五六双,脚下都是淤青。”陈燕说,在选拔结束后,他们开了一场家长会,提前讲述此次排练可能遇到的艰辛,孩子与家长都表示想努力拼一把,不留遗憾。
为了还原堆塑的线条质感,孩子们每天至少训练6小时,每只脚上都带有3-5斤的负重,身上用保鲜膜包裹,取下时,汗水从中滴落。这些训练方法能够让舞者收紧的全身肌肉,找到发力点,更好地完成动作。
“我们看到的婺州窑,是一件不会动的展品,在表演时,哪怕手指尖动一下,都会很明显,所以要在平时训练孩子们的核心力量。”陈燕告诉记者,在排练期间,她与参演的孩子们都多次去市博物馆看东晋婺州窑堆塑4号作品,感受文物的特点,从而在演绎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在每一次调整版本时,陈燕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生动的方式进行指导,“舞蹈中有很多动作与队形,我给它们一一取名,以讲故事的形式加深孩子们的理解与记忆。比如时空隧道在旋转时,孩子们也要跟着转,这个动作叫‘卷心菜’;来到现代后觉得好奇,要把胸腔打开,仰望四周,这个动作叫作‘小云朵’……明白老师的意思后,孩子们就会跳得更有劲。”
在比赛现场,陈燕负责灯光,当光束打下,她看见孩子们的眼睛不受影响,依旧睁大,动作随着音乐用力卡点,心中非常感动,她说:“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静下心来坚持做一件事并不容易,我看着这批孩子一点点地提高自己,从艰辛的训练中收获快乐。相信这次美好的结果,会让她们在未来继续投入到热爱中。”
(视频与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