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21:51:24
来源: 无
炎炎盛夏,晴热天气让不少家庭的用水量飙升,但家住东阳城区西山路的83岁老人吴永才家的水表,指针却几乎“纹丝不动”。“我家的水,是真正从天上流下来的‘自来水’。”老人笑着揭开了谜底。这位上世纪60年代的高材生,用一套自制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不仅让自家年水费常年停留在个位数,更在停水时成了邻居们信赖的“应急水站”。记者专程来到老吴家,一探他家的“节水经”。
进到老吴家的阁楼,墙角两个敦实的大水箱映入眼帘——一个1吨容量,一个2吨容量,周围还摆着不少备用小水桶。“这就是我的‘水库’,满打满算能存3吨水。”老吴指着水箱,又指向屋顶——为了让雨水更洁净,他特意把屋顶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仔细涂上了一层防水漆,“水从瓦片流下来,我用一根大自来水管接着,上面稍高,下面略低,靠着坡度让水全流进来。”
雨水管下方被巧妙切开一个口子,一长一短两根不锈钢导水槽斜斜伸出,可根据水箱存水情况灵活切换——先将短沟槽接入雨水管,让水直接流入第一个水箱;等第一个水箱接满,再换成长沟槽,把水引到第二个水箱。口子正下方还装着漏斗状装置,雨水也可以直接流入一个水桶。“但下雨初期收集的水不能要,得让它先流一会儿。”老吴解释,刚开始下雨,雨水带着屋顶灰尘,等冲刷干净后再引水入箱,“这办法不新鲜,以前农村没自来水时,老百姓就用缸接雨水,道理一样。”
这套装置的“溢流设计”藏着巧思,大桶接满后,多余雨水顺着预设管道流向小桶;水箱、水桶都满了,剩余的水就通过地下沟槽排到下水道。“再大的雨也不怕溢出来,两个人日常用完全够。”老吴说,他们家除了厨房做饭、洗澡等用自来水外,其他洗衣、拖地、浇花、冲厕所等等,全靠这些雨水。
老吴的“节水经”源于老小区早期的用水困境。“我们这房子太老了,水管都是生铁镀锌管,嵌在墙里改不了。”他敲了敲墙面,“早年,管子里的水总是因为生锈发黄,打开水龙头放半小时,水还是黄的,只能白白浪费掉,看着真心痛。”
以前,他也曾试过简易办法,把水管切半,横挂在屋檐下接水,再拎到屋里用。前些年老房改造时,他索性在阁楼里加装了水箱,还接了管子通到厕所、厨房。“现在不用抬水,打开龙头直接用,方便得很。”
上世纪60年代,老吴毕业于当时的浙江工学院,曾系统学过机械原理,这些知识让他改造得心应手。“除了电焊,屋顶的装修工程几乎都是我自己干的。”老吴指着管道说,“靠的就是‘这边高那边低’的坡度原理,其实不难。”
自从搭起集雨水箱,把雨水变成随取随用的“天空自来水”,老吴家的用水“大头”便有了着落。如今,老吴家的自来水总阀常年关闭,只有做饭、洗澡时才打开。“每年水费就几块钱,但我不是为了省钱。”他认真地说,“雨水是资源,浪费了可惜。我就是想用自己这点行动,让街坊四邻都多份节水意识。”
这股坚持,在停水时格外管用。今年,小区停过两次水,每次一停水就是好几个小时。“一般人家没存水的习惯,一停水就手忙脚乱,都跑来找我借水。”老吴从不拒绝,看着邻居们拎着满满一桶桶水回家,脸上带着踏实的笑意,心里的成就感也跟着冒了出来。邻居看了他的设备,啧啧称赞,老吴就趁机做好节水宣传。“哪怕大家随手关紧水龙头,也是节水啊。”
最近天热少雨,城市用水越发紧张。“这种时候,就更能看出节水有多重要了。”老吴说,好在水箱里的水一直在循环使用,始终是干净的“活水”,足够应付自家和邻居的应急需求。他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节水这件事,既需要智慧,更需要一份坚持。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