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19:49:27
来源: 无
当同龄人还在备战高考时,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城西村夏家自然村的18岁男孩胡宇浩已经在去年就拿到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保送资格。在他的成长轨迹里,藏着“兴趣为引、厚积薄发”的成长密码,更有着在孤独与挑战中坚守初心的韧性,推动着他在物理世界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逆袭之路”。
右一为胡宇浩
“跟着感觉”学数学
“你作为大家口中的学霸,从小是不是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天赋?”面对记者半开玩笑的提问,胡宇浩谦虚地摇头:“其实真不算什么天赋,不过是兴趣使然,愿意花时间钻研而已。”
就读汤溪小学时,数学老师杨权就发现,这个男孩脑筋灵活,数学成绩较突出。“杨老师看我对数学感兴趣,就特意找来小学竞赛题甚至初中数学题让我自学,遇到卡壳的题目,就耐心地给我讲解。”胡宇浩回忆道。
小学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裕,当时学校每周开设两节兴趣课,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胡宇浩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数独、象棋课程情有独钟。“一到课间,我就往数学老师办公室跑,要么缠着问题,要么拉着老师下两盘象棋。”他笑称,自己那时像个“小跟屁虫”,而杨权老师的耐心解答与陪伴,更让他对“动脑筋”的事充满了热情。
不同于其他孩子“写完作业就玩耍”的节奏,胡宇浩有个特别的习惯:要么在学校高效完成作业,要么回家后快速收尾,剩下的时间就交给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题。遇到难题,他从不急于求成,而是先把题目背下来,花一两天时间反复琢磨,有了零星思路就随手记下来,实在想不通了才会去看答案。
“刷题速度特别慢,有时候一本竞赛题能啃一个学期,但我一点都不急。”在他看来,解数学题就像“闯关”,琢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仿佛把解题融入了日常生活。
这份沉浸式的热爱让他在小学阶段就崭露头角,参加数学竞赛拿了不少奖项。“那时候学数学没什么技巧,全靠一种‘感觉’,但也培养了我一种思维模式和抽象的数学直觉,为后来学习物理打下了基础。”胡宇浩说。
进入初中,科学课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让他眼前一亮,课外拓展的物理知识让他对物理着了迷。“数学更偏向抽象思维,而物理不一样,它很‘纯粹’,定理能直击事物的本质。”他举例说,“比如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却能通过物理公式计算出四维、五维空间的特性,明明想象不出来,却能靠公式推导。世界上有很多无法直接观测的东西,但物理能让我们能去‘触摸’它的样子,这种奇妙的感觉太吸引人了。”从那时起,物理在他心中埋下了更深的种子。
“刨根问底”钻物理
“其实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我在每个求学阶段的起点都不算突出。”胡宇浩坦言,自己的成长更像是一场厚积薄发的逆袭。
初中时,胡宇浩考入了婺州外国语学校。在刚进校的分班考试中,全年级700多名学生,胡宇浩排在了200多名,被分到了普通班。“刚入学时有点不适应,周围同学都很优秀,感觉自己和他们差距挺大的。”但一个学期后,他逐渐适应了节奏,更在同学和老师的激励下,悄悄定下了目标:考入金华一中领军班。
“当时年级前五十名才有机会进一中,我就想着再努努力。”胡宇浩说,班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好,他加入了班里的学习小组,“大家经常围在一起讨论题目,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那种‘互相推着进步’的感觉特别棒。”靠着这股劲,他的成绩追了上来,最终以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金华一中领军班,成为当年学校唯一一个从普通班冲进领军班的学生。
左一为胡宇浩
进入高中后,领军班的学生需要选择竞赛方向,对物理学科的天然热爱让胡宇浩毫不犹豫选择了物理竞赛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学习方法上,胡宇浩有一套自己的“笨办法”,先扎扎实实记笔记,做题时格外注重审题,把每个条件都圈出来,反复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再一步步列式、计算、复查。更重要的是,他从不满足于“一种解法”,总会尝试多种思路,总结哪种方法更高效,再把同类题目的解题逻辑整理出来,“从一道题延伸到一类知识点,才算真正‘吃透’。”
“他在物理的学习上比较扎实,习惯于‘刨根问底’,先完全理解眼下的知识,再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教练赵启明评价道。但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也有明显的短板,那就是刷题速度偏慢,短时间内难以覆盖大量题型,知识点的广度会稍显不足。
物理竞赛之路比想象中残酷。刚进竞赛班时,胡宇浩的成绩并不起眼,入选的30多名学生都是佼佼者,而淘汰机制近乎严苛。高一结束时,只有4人能留下,他当时排在第五名,“等于一只脚已经在门外了。”更让他压力大的是竞争环境:“有些学校的学生起步很早,我们高一才正式入门,校内校外的竞争都特别激烈。”那段时间,甚至有人劝他:“算了吧,竞赛风险太大,万一耽误了高考,得不偿失。”
但胡宇浩没动摇。“一是真的太喜欢物理了,二是觉得‘还能再拼拼’。”他这样鼓励自己:“慢没关系,只要把每个知识点都嚼碎吃透,扎扎实实掌握下来,以后就能举一反三。”他把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都投入到竞赛学习中。在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公式推导、模型分析,在他眼里却充满乐趣:“解开一道难题的成就感,比什么都让人开心。”
到了高三,整个物理竞赛班只剩下他和另一名同学。“人少了,讨论的声音也少了,有时候会觉得挺孤单的。”但他学会了自我调节,和仅剩的同学讨论有意思的物理模型,自己出题给对方做,或者找一些有趣的题目研究,“‘互相出题’既能检验知识,也能排遣压力,算是苦中作乐吧。”
胡宇浩(右一)和教练赵启明
去年10月29日,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在上海落幕。胡宇浩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胡宇浩坦言“对最终名次有点意外”:“复赛强度很大,优秀的人太多,考完感觉状态不太好。决赛前一个月,我一直没调整过来,是老师一次次找我谈话,帮我梳理思路,才慢慢找回节奏。”他笑着说,之前考过全国五六十名,比较接近目标,“这次能拿到金牌,坚持总算有了回报。”
自律背后的成长底色
“当时清华大学先打来了电话,后来北大的老师也联系了我。刚开始我还有点懵,不太敢相信。”父亲胡建明的语气里,藏不住的激动和感慨,“培养一个孩子真不容易,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农村家庭。”
在胡建明眼中,儿子从小就是个自律、懂事的孩子,“偶尔也会贪玩、不听话,那时候我会严格批评他,但其他时候都随他性子,从不逼他‘必须考多少分’。”
只有高中学历的胡建明,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考个好大学,将来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只要是儿子学习需要的书、资料,胡建明从不含糊,“砸锅卖铁也得支持”。一路走来,学校老师和教练也给予了胡宇浩诸多的指导和帮助。去年,胡宇浩入选国家集训队、确定保送北大的消息传来,全家人都很高兴,胡建明特地烧了几个好菜,在家里低调庆祝了一番。
成为北大“准新生”后,胡宇浩的生活依旧忙个不停:先是去南开大学参加了一个月的集训,今年三四月份又到北大提前学习大学课程,6月初回到金华后还抽时间回母校金华一中,帮准备清北强基计划的同学解答问题。这段时间在家,他每天的安排依旧满满当当,学车、背英语单词、啃物理专业书,“提前适应大学节奏,免得到时候跟不上。”
左三为胡宇浩
谈及未来,胡宇浩说:“到了大学,还是想继续学物理。”至于更远的目标,他没说太多,只笑着说:“可能的话,想争取考研,以后从事物理研究工作,将对物理的兴趣爱好坚持下去。”
胡宇浩的故事里,没有“天才”的传奇,更多的是“兴趣作帆、坚持为桨”的踏实和自律。就像他解物理题时的习惯:不急于求成,只专注于每一步推导,终会抵达想去的地方。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