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这一块巨石 留有疑为仙人所遗的“白堊書”

2025-08-07 08:16:02

来源: 无

作者: 周轩 贡小兵

在过婺城区塔石乡政府所在地约200米后,右转过桥就到大坑村。大坑村下辖大坑口、蒙坑口、大畈3个自然村。

经过大坑口的大坑村党群服务中心后,继续前行,一直开到不能前行的地方,就到达了蒙坑口自然村。

村旁小溪边,有一条蜿蜒山路一直前行的小路,据说是直通井下村的。

沿这条小道前行不到200米的距离,就来到当地有名的旅游景点“蝴蝶泉”,当地人也叫“龙潭”,是当地先民们遭遇大旱年代前往祈雨的首选地。

从龙潭继续前行300米不到的距离,就来到了在《汤溪县志》有着专门记录的“蒙坑口石上白堊書”处。

书有文字的巨石,就矗立前往井下方向小道的左侧,与小道并不直接相连,有着大约40公分宽的沟壑;巨石高度约2米,顶上长满了藤蔓,仿佛戴了一顶草帽,四个字离路面40厘米左右,给人一种是可以蹲着写出来的感觉。小路对侧,也竖立一块体积略微要小一些,棱角分明的巨石。

“神工”二字,依然清晰可见,“鬼斧”二字已几乎模糊得看不清了,是根据村民讲述的,只能从隐隐约约的字迹和笔画上推测出来。

四个字还都被黑色墨迹描摹过,现留存的黑色深浅程度以及在每个字体上占比也有所不同。“鬼”字已只留下隐约可见的,淡淡的黑色了;“斧”约有半个字的黑色依稀可见,“神”字的左边偏旁和“申字”中部都是黑色为主;“工”字的上下两横,还留有部分黑色,中间的直竖已看不出黑色的存在了。

我们来看看县志上是如何记载的?民国版《汤溪县志》卷之十二 (金石) P1142页载:

蒙坑口石上白堊書

塔石莊之蒙坑口有巖石壁立路側或以白堊書鬼斧神工四字於其上字大可一尺二寸筆力雄健不署歲月及書者姓名俗傅爲仙人遗蹟云

当地村民口口相传的说法,则与民国版《汤溪县志》上记载有所不同,也不是记载所说是“仙人遗迹”,而是一个更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故事。

在老人们的传说中,这块巨石本来与对面那块是一体的,位于对面山壁上方悬空凸出的,路人在遭遇下雨时,就会在巨石下躲雨。后来有一次,几个挑石灰的人路过这里,刚好遇到大雨,就一起躲到巨石下去避雨。只见外面电闪雷鸣,好不吓人。更让他们感到奇怪和恐惧的是,闪电还好几次打出一个“王”字一样形状。这时,一个“聪明”人就问大家,有没有姓王的人。这一问,还真就有个姓王的人。这个“聪明”人就说,老天打出“王”字闪电,是在叫他出去,要用雷劈他,他不出去就会连累大家都要被雷劈了。听他这么一说,同伴们就不干了,一起把那个姓“王”的人赶了出去。

无奈之下,姓王的只好冒雨独自前行。结果走出不远,只听背后发出了“轰隆”一声巨响,就仿佛天崩地裂的一般的。姓王的吓了一跳,刚开始以为自己被雷劈中了,挑着的石灰担子都吓得掉了下来。定下神来,回头一看,只见刚才还高悬半空为人们遮风挡雨的那块巨石已掉了下来,一分为二地竖立在小路两旁,半空中还弥漫着巨石断裂时的烟雾,而原先的同伴全都看不到踪迹了。

他连忙赶回去,想去救人,但巨石实在太大了,他一个人势单力薄,毫无办法。于是,这位姓王的人就从自己的石灰担子中取来白石灰,在靠近山溪这块巨石上写下了“鬼斧神工”四个字,作为自己这次特殊人生经历的总结和感叹。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就无从得知了,反正后来也就成为当地村民用来教育子孙后代要“与人为善”的口述教材了。

不过,从现场环境来看,塌方造成两块巨石分立小路两旁的概率很是很高的。从靠近山壁那块巨石,慢慢上移视线,可以明显看出确实留有一些塌方的痕迹。也许这个故事确实在这里发生过。

那么,“蒙坑口石上白堊書”这事是什么时候被《汤溪县志》所记载的呢?在民国版《汤溪县志》里,蒙坑口以前属塔石下庄管。

为此,笔者特意查找以前众筹来的万历版、康熙版和乾隆版《汤溪县志》,结果均未找到有关“蒙坑口石上白堊書”的相关记录,而且连“蒙坑口”这个村名也没有发现有记载。由此推断,相关记载应该是在民国期间续修《汤溪县志》时才被收录进去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