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3:03:24
来源: 无
“方阿姨的事,可不要忘了。”
在鞋塘办事处妇联,每到任期交接时,老妇联主席一定会提醒新妇联主席,到了办事处开展春节走访慰问困难家庭的时候,要记得通知“方阿姨”。十多年来,和“方阿姨”一起困难学子家慰问助学,这已成为历任妇联主席间的“小默契”。
“方阿姨”就是大堰河村的方淑娟,今年70岁。方淑娟年轻时当过20年乡村教师,从“授人以渔”到“捐资助学”,是她为人师者时的善举,也是她退休后从未褪色的教育初心。
“我做的事情太小了,只是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面对自己坚持十多年的捐资助学善举,方淑娟谦虚地说,因为能力有限,自己捐资助学的金额还不够多。而这份善举的源起,也与她曾经的教师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生涯中,方淑娟一直执教一二年级,她始终用“教书先育人”理念开启孩子的启蒙之路。遇到孩子偷拿别人文具等情况,有的老师可能会大声斥责,方淑娟则是用“你是不是借了忘记还”柔声引导,用“下次不要忘记了”巧妙翻篇,让孩子既认识到了错误进行改正,也保护了孩子。
回想起为人师者的一段段经历,方淑娟打开了话匣子。她在心里给每个孩子“画像”,谁数学好但语文弱,谁胆小但画画棒,她都很清楚。经常遇上孩子学完仍旧一知半解,她就放学后主动给孩子义务“加课”。有回,一个学生始终没学懂,学生父母晚上又要去镇上看电影,方淑娟就在家带学生,等家长来接时,学生也已把知识点搞懂了。
这份对教育的热爱,更近似对孩子的关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视教育的氛围不太浓厚,她班上也时常有家长想着让孩子辍学回家帮忙。方淑娟就连着家访说服家长,那时,她就主动为困难学生交学费。“一个学期学费也就一元多,顺手就能帮的。”方淑娟笑着说。
仿佛是使命的感召。十多年前,方淑娟偶然得知了妇联的捐资助学,她拿过名单,跟着妇联走了其中几户,就下定决心:“我愿意加入进来。”此后,她每年都参加捐资助学活动,这份爱心也不张扬,她就跟随在走访慰问队伍中,把准备好的文具用品、助学金等与政府关爱同时传递给困难学子家庭,并不留下姓名。
这十几年帮了多少孩子,捐了多少钱?方淑娟总是笑:“记那干啥?我有口饭吃,有件暖衣穿,就有能力帮一把。孩子们能好好学习,成人成才,比啥都强。”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