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张希福:历史永不曾忘,永不能忘

2025-08-07 20:51:14

来源: 无

作者: 本报记者 蔡文洁 实习生 李涵瑄/文 张辉/摄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与忠魂;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

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他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即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陈望道故居不远处,就是抗战老兵张希福的家。“拔除日军据点,活捉日军队长1人,日伪军21人,子弹1000多发。”一走进张希福家中,客厅墙面上挂着的一张张报纸和老证件老照片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静静地讲述着被时光尘封的往事。

作为一名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张希福今年已经101岁,虽然年事已高,仍精神矍铄,说话一点也不含糊。谈起那段峥嵘岁月,老人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声音高亢,往事历历在目。

亲眼见证罗芳桥惨案

张希福是义乌分水塘村一个普通农户家的长子,有3个妹妹。“我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一直都比较好。”张希福说,家里虽然穷,却对他寄予厚望。1939年,15岁的张希福考上金华农校,是第七届学生。

1942年,张希福正在农校读三年级。“那时日军的飞机经常飞到金华城区、孝顺一带进行轰炸,学校被迫停课,我们也提早一个月毕业了。”张希福说,1942年5月,浙赣战役开始,日军分三路向金华、衢州进犯,校长卞贻牟带领部分同学,打算将图书、仪器转移到武义。不幸的是,没走多久,他们就被日军抓住。“我们给日军当起了免费挑夫,运输无线电设备。”

让张希福没想到的是,被抓后不久,他就目睹了终生难忘的一幕:一批从上海逃难到金华的国民党司法人员在雅畈镇罗芳桥村遭日军残忍屠杀。“大概有20多人,日军将他们衣服脱掉,一个一个绑在一起。”张希福说,日军拿着刺刀,“嘿”一声后冲过去,直接将刺刀扎进司法人员的胸口,将他们全部杀害了。当时张希福就站在旁边,血被溅了一脸。“我害怕得用手捂着脑袋,日军直接拿枪敲了过来,我的手指被敲骨折了。”如今,张希福左手中指仍然是畸形的。他说:“我永生不会忘记。”

张希福穿着带有编号的校服,日军认为学生留着还有用处,才没被杀掉。在日军行至衢州的路上,张希福又亲眼见到日军活埋21个老百姓。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人发一把铁锹,让他们自己挖坑,等挖到足够深了,就会被踹进去,用土和水直接埋住,直到他们不再动弹。张希福说:“现在想起来都还会发抖。”

三次乔装巧拔日军据点

在一次日军大集合中,张希福趁机逃脱。当时,日军往衢州的方向行进,他就根据太阳的方向,往金华方向跑。“这个真的叫逃命,根本不敢停下来。”张希福从下午3点钟一直跑到第二天凌晨,终于摆脱了日军的控制。

逃出后,恰巧遇到国民革命军第49军。于是张希福报名参军,留在了49军军部参谋室,主要负责通信登记、电话记录工作。1943年秋,因不满当时国民党部队的作风,张希福逃离部队回了家。回家后没多久便被选为金东义西联防处第八大队分水塘自卫队中队长。在此期间,他真正跟日军干了一仗。

1944年,第八大队与后宅方面一支武装队伍准备拔掉一个驻扎在浦江黄宅的日军据点。张希福自告奋勇先去打探敌情,他先后三次乔装打扮,混进去侦察情况。第一次,他拿着一本书,伪装成读书的学生;第二次,他带上麻绳,化装成披麻戴孝的村民;第三次,他穿着校服,戴着校徽,“变身”成学生,顺利通过了日军的路卡。“我派人剪断了电话线,防止日军请求外援,随后就选取时机发起了攻击。”张希福说,最终战斗取得了胜利,活捉日军队长1人,日伪军21人,缴获一架轻机枪和1000多发子弹,这件事情还上了当时的《抗日报》。

为救同乡九顾陈望道

之后一段时间,张希福在上海美通电业厂当会计。1946年,他的同乡、地下共产党员陈伟杰从义乌来上海找他,说自己所在的党组织被叛徒出卖遭破坏,希望在他这里藏一下。

陈伟杰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需要寻找组织关系,张希福想到了当时在上海教书的表伯陈望道,他是张希福姑婆的儿子,张希福知道陈望道与地下党有关系,于是在晚上悄悄陪着陈伟杰去复旦大学。

“我们当时公交车也不敢坐,每天跑一个小时到那边。”张希福还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陈望道并不认识他,直到他报出爷爷的名字之后,陈望道才恍然大悟。张希福带着陈伟杰连续跑了9个晚上,终于在陈望道的帮助下,陈伟杰与地下党组织重新取得了联系,继续为党工作。

1948年,张希福与在南京生活的隔壁村人何桂芝结了婚。1950年,张希福回到义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先后在何斯路、分水塘、平桥、鲤鱼山、里经等七所小学当过代课老师,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

退休后,张希福又在陈望道故居担任义务讲解员,从2004年到2010年,7年时间里他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作为那个年代的亲历者和接触过陈望道的人,他的讲解天然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在张希福心里,这也是他最开心的一段时光,“我希望能把陈望道先生的故事传播下去,让他的精神影响到更多人”。张希福的孙子和外孙,都先后进入了武警和公安系统工作,为人民安全保驾护航。

当记者离开时,张希福颤颤巍巍地站起,缓缓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并叮嘱道:“现在生活好啊,但过去不能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眼下的幸福生活!”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