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孔宪德:炸炮楼,逐日寇,九死一生保家国

2025-08-07 20:51:17

来源: 无

作者: 本报记者 许健楠/文 张辉/摄/视频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与忠魂;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

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他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即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吃过糠、打过仗、扛过枪、负过伤、渡过江。这是98岁抗战老兵孔宪德战争生涯的真实写照。8月5日,在金华市中心医院一间病房里,回忆起自己的战斗经历,他依然激情澎湃地说:“当年我就是想把日本侵略者早一点赶出中国,便参加了八路军。”

1928年9月,孔宪德出生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蒋峪镇郝家河村一个农民家庭。1944年2月,年仅16岁的他加入了八路军鲁中第3军分区12团5连,次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日本侵略者在山东扫荡,实施‘三光’政策,很多人都被日本兵杀了,剩下的人连顿饱饭都吃不上,饿死不少人。”孔宪德所在的临朐县在抗战初期人口达38万,但历经日军多次扫荡后仅剩8万,孔宪德一家也有6人遇难。

一寸山河一寸血,国仇家恨,一股脑儿涌上心头。孔宪德说,要扛就扛八路军的枪,为国家、为家人斗争到底。

鲁中第3军分区12团的前身是沂山支队。当时在蒋峪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参加12团,围着沂山转,向北到蒋峪,向南到马站。沂山东,沂山西,沂山北来沂山南,天天打敌顽。”

“我年龄小,个子矮,连队发给我一支短的骑步枪,还有10发子弹、4枚手榴弹。”孔宪德一边比划一边说。由于枪支弹药紧张,每个八路军身上带得最多的就是4枚手榴弹。平时训练时,战士们拿着手榴弹练臂力,扔出二三十米才算合格。

朝着炮楼一口气

扔出十几枚手榴弹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为了巩固其在山东的统治,频繁对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8月下旬,伪军集结1万余人,分13路对山东滨海区展开大规模“扫荡”。八路军滨海军区部队英勇反击,给予敌人沉重打击,迫使伪军于8月29日开始撤退,分东西两路北撤博山、临朐。

孔宪德回忆,当时来扫荡的敌人当中,包括日军一个大队450多人和伪军1300多人,北撤的敌人进入了八路军设下的伏击圈。八路军利用地形优势,将敌人逼退到葛庄西小岭头上,经过一夜激战,成功歼灭大量敌军。“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亡也不小,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孔宪德说。

葛庄伏击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共歼灭日伪军1700余人,其中日军450余人,伪军1200余人。这场战役成为抗日战争中伏击战的经典范例,八路军在运动中基本歼灭日军一个大队。

那是孔宪德第一次参战,也是他第一次明白战斗的意义,他说:“我们的牺牲,就是为了保护身后的国家和人民,只要能赶走侵略者,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值得!”

葛庄伏击战结束不久,部队士气高涨,孔宪德和战友们又参加了攻打莱芜吴家洼据点的战斗。

“战斗是半夜打响的,我们偷偷过了护村河,摸黑靠近据点。”孔宪德回忆,连长命令他们以班为单位,轮流发起冲锋。轮到孔宪德上了,他和几名战友弯着腰趁着夜色,悄悄摸到炮楼附近,剪断密布的铁丝网、穿越危险的雷区和碉堡群。“当时,我左手拿着枪,右手拿着手榴弹。枪声一响,我们所有人一起冲上去。”他朝着其中一座炮楼,一口气扔出十几枚手榴弹,把守炮楼的伪军炸得晕头转向。最终,10多座碉堡、炮楼内的敌军,有的被消灭,有的主动投降。

抗战生涯中最惨烈的一次战斗

1945年春,参加临朐县的杏山子战斗,那是孔宪德抗战生涯中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斗。

起初,根据情报,驻守据点伪军有30多人,结果部队打了整整一夜,发现据点里的敌人远不止30人,连队实施强攻,炸掉了两座炮楼。还有一座炮楼里的敌军拒不投降。激战到天明,牺牲了20多人,还是没能攻下来。

“战士们都是抱着必死的心往前冲的。我看着战友们抱着炸药包,上去一个,倒下一个;倒下一个,再补一个;没有人退缩,也没有人犹豫。”孔宪德说,当时自己也向排长主动要求送炸药包,但排长阻止了他。“我年纪小,个头力气都小,30斤的炸药包背起来就跑不动了。我真的很想为战友们报仇,看着他们倒下,心里很不是滋味。”

最后,连长牺牲了,副排长带着后续梯队沿村庄和杏子山山坡下狭窄地带成功突围,最终全连只剩20多人。孔宪德说,80多年过去了,他常常想起当年倒在冲锋路上的战友们,老泪纵横。

回望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战岁月,孔宪德挽起裤管,露出小腿上的一处伤痕。当年,他迎着枪林弹雨冲锋,一发子弹打穿了他的右小腿,负了伤。

抓伪军俘虏,遣送日军战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山东青州,孔宪德所在部队遵照八路军总部命令,进攻伪军。

孔宪德所在的营负责主攻,大家战斗热情很高,各连、排、班独自作战。“我排攻进城冲进大院时,一个连的敌军听我们喊话,马上缴械投降。我们一个排抓了一个连的俘虏,也是一段佳话。”

当时正值秋收,地里都是高粱垛,不少伪军一头钻进去躲起来。“我们用刺刀一拨,他们就爬出来举着枪跪在地上,嘴里喊着‘老总,别开枪,我要命,要命’!”

抗战结束,孔宪德所在连队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遣送日军战俘及其家属回国。十天时间里,他们遣送了大约3万名日军战俘及家属。途中,老百姓在一旁唱起民谣:“日本鬼,喝凉水,打破瓦罐,蚀了本。坐火车,压断腿。坐汽车,碰地雷。坐轮船,沉大海。出大门,碰枪子……”

解放战争时期,孔宪德还参加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1947年年底,孔宪德因伤转业到中共山东临朐县蒋峪区委工作,1949年又作为南下干部来到浙江浦江。在浦江,他作为区农委会主任兼中队指导员,成功带领队伍剿灭了当地土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在常山、金华等地工作,后在金华市交通局离休。

晚年,孔宪德经常感慨:“虽然我吃过糠、扛过枪、打过仗、负过伤、渡过江,但相比很多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他的儿子孔毅回忆:“父亲常常教育我们,要有家国情怀,要为民办实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