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 04:15:02
来源: 无
编者按:
1000多年前,北宋清官、永康人胡则是怎样“为官为人堪楷模,好仁好义泽黎民”而受人称道的呢?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的《胡公故事》,无疑是了解胡公、认识胡公的一个视窗、一面镜鉴。这也是胡联章累年研学所著《大宋胡公》《寻踪胡公》以及所整理《胡则集》等典籍传说的整合浓缩与提炼提升,言简意赅。本报特予刊载节选。
行担薪火
联曰:学艺求师思不尽,添薪燃火照长明。
胡则出身寒微,年少便“从师学艺,出外就傅”。肩挑生计重担,然稍得闲暇,必捧书苦读。其志弥坚,誓以勤学改易命运。
夜深人静,胡则倚担旁,就炉中微光凝神攻读。间或添薪续火,唯愿炉火长明,照亮字里行间。一日清晨,师父起床,见胡则怀卷沉睡,担内薪炭已尽,晨炊无着。师父虽责其忘时,更怜其勤苦,深为其好学不倦而欣慰。
峰顶磬韵
联曰:绝顶磬音凝慧悟,锦程捷报炳文光。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16岁的胡则逢人生转机。是年吴越归宋,科举广开。他毅然辞师归里,潜心求学,胸怀青云之志。
归乡后,胡则于库川私塾发蒙,继入五峰石室、婺州九峰深造;后寓方岩峰顶,潜心精研。得经史典籍,日夜攻读不辍。峰巅清越磬音,时伴其沉思悟道。经年勤学,识养日进,品誉日隆。年二十六,作《别方岩》诗,遂下山赴京应试。翌年(宋端拱二年,989)三月,金榜题名,荣膺永康首位进士,开宋代八婺科第之先河。
献策镇西
联曰:献策备粮安塞北,临危破敌固西疆。
宋淳化二年(991),29岁的胡则初仕许州许田县尉。他整肃吏治、纾解民困、劝课农桑、输饷济边,已显干才。至道二年(996),34岁的他擢升山西宪州录事参军,适值西寇犯境,边陲告急。朝廷遣五路大军征讨,命胡则筹运三十日粮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任关乎战事全局。
胡则细察军情,提出质疑:“备百日之粮犹恐不济,三十日何以支应?”认为战事有迁延之险,三十日粮实难为继。此役总军需、河北路转运使索湘,闻言大惊!转而细思,深以为然,急遣胡则入朝,详陈方略。
时胡则位卑,朝臣多轻之,静观其窘。然其面谒太宗时,援舆图、析利害,所陈方略洞悉战局。太宗大喜,对宰相寇准等众臣曰:“州县中有如此人!”敕令中书省记名待用。
后西境战事果如胡则所料。朝廷依其筹划,掌控先机,终克敌制胜,平定西域,固我河山。
整治钱荒
联曰:整矿惩贪清弊政,铸钱裕国济民生。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49岁的胡则临危受命。当时大宋钱荒,市场交易停滞、经济萧条,朝廷财政拮据,百姓生计艰难。胡则由温州知军调任屯田员外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
胡则深入矿井、铸场、市坊,全面探寻钱荒根源,发现吏治腐败、管理松弛、矿难频发是主因。他刚正不阿,严惩贪腐,整顿吏治;提拔德才兼备之人,优化管理团队;修订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生产环节。同时,他亲赴矿山,改善矿工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整顿铸钱工坊,引进先进技术,提升铸造工艺。
经整顿,矿山产量增加,铸坊工艺精进,钱荒缓解,经济复苏,朝廷财政充裕,百姓生活改善。
睦邻怀远
联曰:救外济航彰信义,恤商靖海耀声名。
宋天禧三年(1019),57岁的胡则在广南西路转运使任上,赴往琼州察访兴利。时逢有海外蕃舶遇风,船货俱损,向宋官府求救,遭冷遇。胡则闻讯,当即指令琼州府贷予外商三百万钱。属官谏阻:外商言语不通,信用不晓;其船其人,底细不明;贷金易出,收回难期。
胡则详察遇难外商上岸后的行踪及琼州近期治安,耐心开导:人遇急难,当施援手,何况外邦向大宋求援,若置之不理,岂是大国之道?!他进而阐析:大宋陆境烽烟未平,“丝路”受阻;若开海路,与万国通商,于国、于民、于友邦,皆大益耶!胡则心意已决,慨然以个人身家作保,救援外商。
未几,琼州遭旱蝗之灾,赤地千里,官仓告罄。胡则一面急奏朝廷,一面驰书永康老家,嘱胞弟胡赈变卖田产购粮,速运琼州赈灾。正当家书将发,蕃商携十倍之贷(三千万钱)及大批粮米返还,跪拜曰:感恩大宋!感谢胡大人!
胡则义举,既救他国商旅于危难之中,又解琼州灾民于燃眉之急,更彰中华之信义,广通中外商路。宋真宗大喜,赞胡则胸襟博大、勇于担当、睦邻怀远、为国增光!
三保庄田
联曰:三疏沥血争农亩,一掷冠缨护稻粱。
宋天圣三年(1025),63岁的胡则出任福州知州,甫到任便察访民间疾苦。州境沿海滩涂向为佃农垦殖,自太宗朝颁证轻税以来,佃农赖此薄田勉强维生。未料朝廷忽改旧制,欲加征庄田租米,佃农闻讯惶然。
胡则亲赴田畴,见咸风蚀地、禾苗稀疏,佃户面黄肌瘦,当即星夜上奏,痛陈加租之弊。朝廷暂准缓征,民心稍安。然风波甫定,又传诏令收回庄田高价发卖,百姓即失生计,恐慌再起。胡则再踏田舍,考沿革、睹疾苦,二度上书恳请降价,奏章却石沉大海。
胡则提笔欲三奏,僚属急劝曰:事不过三,恐触天威!胡则慨然道:“百姓疾苦,刺史当言之;而弗从,刺史可废矣!”遂捧乌纱置案,三上奏章。其舍身为民之诚终撼朝廷,诏命田价减半、分三年缴清(后更诏全免)。福州佃农得保生计,无不感泣称颂。胡则“三保庄田”之举,再显其“秉正崇善、爱国为民”之官魂。
杭州治水
联曰:筑坝浚河除水患,安民保境惠杭城。
宋天圣四年(1026),胡则64岁,擢右谏议大夫、知杭州。时杭境水患频仍,江河溃堤,田庐尽没,百姓流离。甫到任三日,胡则即率僚属与工匠勘视江堤、河岸,询乡老、察水势,深寻治水良策。
经勘查,胡则颁首令:“举城治水,务绝水患!”其策一,修钱塘长堤以遏江潮;策二,浚城内运河以畅水脉。他夙夜擘画,严惩贪墨,常亲临工所与役夫同劳作。百姓感其赤诚,踊跃赴役,肩扛巨石筑堤,手掘淤泥通河,昼夜不息。未几,巍然长堤如巨龙卧波,深阔运河若玉带环城。
水患既平,农田得溉,舟楫畅行,杭城复安。经胡则、苏轼等累代经营,西湖与杭州城终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美景。杭城百姓铭感其德,尊胡则为“神”,将其私邸(杭州十五奎巷)敬称“安澜”,祈愿水患永息,郡境长宁;于西湖上龙井(老龙井)为胡则建生祠,世代奉祀。《咸淳·临安志》载胡则“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功勋永铭史册。
奏免丁钱
联曰:奏免丁钱纾困厄,垂怜黎庶慰生涯。
宋明道元年(1032),仁宗帝力排刘随、郭劝等朝臣异议,擢70岁的胡则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时胡则行将致仕,却因江南八百里加急旱情奏报辗转难眠:赤地千里的两浙,饿殍遍野,而催缴身丁钱的胥吏仍在敲骨吸髓。
身丁钱起于五代,按男丁征收,至宋已成苛政。灾民赈粮转瞬抵税,宋《应斋杂著》载浙民“生子不举、长不裹头”以避税。胡则生于吴越旧地,深知其弊,乃五更持笏跪丹墀,上《奏免江南十四州身丁钱疏》。三司以“国用窘急”阻之,更有朝臣诋其“只顾民之米囊,罔顾国之廪仓”。胡则据理抗辩:民为国本,解此枷锁,乃六十载夙愿!
仁宗凝视这位老臣官袍上的补丁与鹭鸶补子,忆其三朝忠勤,终特旨“永免婺、衢二州身丁钱”。此举竟为胡则家乡婺州豁免相当于金华府明代全年茶税七成二(明万历《金华府志》)。胡则叩首时老泪浸透胸襟,归衙赋《奏免衢婺丁钱》诗,诗中“六十年来见弊由”道尽沧桑,“长喜王民绍见休”溢满欣悦。此诗后镌于多地胡公殿壁,伴千年香火传颂。
万古流芳
联曰:忠良垂世千秋誉,德泽流芳四海名。
宋宝元二年((1039)六月十八,77岁的胡则于杭州离世,仁宗赐西湖龙井源墓田五十一亩,擢长子胡楷官职。
胡则出身寒微,历仕三朝,十牧州府,六膺使节,两治杭州,终至权三司使(计相)。为官四十七载,辗转今十九省域,堪称北宋一代清官能臣、政治家、改革家与实干家。范仲淹为其撰二千余言墓志铭,颂其“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百姓尊胡则为“胡公大帝”,历代褒封不绝。宋高宗赐庙额“赫灵”;明太祖敕诰“正直忠良”;清代,胡公庙逾三千座。永康方岩胡公庙会传承近千载,列入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
1959年8月21日,毛泽东主席赞评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语遂成胡公精神之精辟概括。
胡则,黎民之福星,为官之楷模;历史铭刻其功绩,百姓敬仰若神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胡公文化精神,穿越时空,永耀人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