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文化   正文

云笺上的青山:四位抗战英烈 四封绝笔信

2025-08-11 17:48:39

来源: 无

作者: 张敬

风从东阳来,带着八月的草木清气,也带着80年前的硝烟。展开泛黄的纸页,墨痕浅浅,却似有江河奔涌,有青山巍然。

马步祥、吴治康、吴复夏、虞卫民——四个名字,四封绝笔。

第一封:淞沪会战的江面上

上海江面,风急浪高。

江阴要塞司令部鱼雷快艇总指挥马步祥(1897—1937),名烈忠,号履和,东阳千祥人。

马步祥

1937年10月9日,马步祥站在他的鱼雷快艇上。以文天祥、史可法、岳飞等民族英雄命名的12艘鱼雷快艇,在江阴誓死扼守着从长江下游驶入南京的门户要冲,“史102”“文88”“史34”英勇殉难消息不断传来,他提笔,心绪翻腾:

“笔未提,心破碎。忠此奉命征战,生死难定。念我悠悠中华,泱泱华夏,岂容日本侵略践踏,更况忠为军人。父亲常嘱:食其禄而保其主,居其地而守其土,忠记忆犹新,忠不愿也不会辱凌祖先,当为国尽忠。惟念倚闾老母,美云(妻)及迈儿(女儿),还有美云肚内之骨肉。此去如遭不测,望母亲、哥哥节哀,请大哥、二哥代为尽孝。烈忠绝笔。”

字字句句,沉甸甸的牵挂,是即将出世的骨肉,是白发高堂倚门的身影,是妻子柔弱的肩头。他写尽尘世最暖的眷恋。“食其禄而保其主,居其地而守其土。”父亲的话,是刻在骨子里的信条。3天后,马步祥奉命率“史181”号快艇向江阴下游江面袭击敌舰,在金鸡港江面与3艘日舰遭遇,11月13日凌晨4时30分,他的艇,如一片倔强的秋叶,扑向敌舰的巨浪。那未及触摸的新生命,那永诀的家书,是他最深的“舍”。江水无言,奔流不息,带走了英雄,留下了清澈的舍得。

1935年马步祥任电雷学校总训练官期间,因工作出色获赠高脚银杯,刻有“履和教官·甄陶多士·海军司令部赠”

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出云舰”

第二封:南京保卫战中

南京的冬天,朔风如刀。

国民革命军第74军58师174旅347团第二营少校营长吴治康,字衢臣,东阳县城人。

淞沪战役爆发后,吴治康率部奋战两月余,刚从罗店的血火中走出,又踏入紫金山的烽烟。1937年11月,吴治康退守南京,心潮难平。12月4日,日军分三路进犯南京,两天后,吴志康寄出了这封早已拟就随时交付的绝命书,作为独子,他心中压着山一样的歉疚:

“双亲大人膝下:日军入侵南京,空中有飞机,地面有机枪大炮,我军浴血奋战,情况非常危急。面临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我作为一名指挥员,献身报国,此其时矣。但独子单传,不能报年迈双亲的养育之恩,问心有愧。忠孝不能两全,若有意外,请家人以国家安危为重,不要悲切!”

“不能报年迈双亲的养育之恩”处,洇开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忠孝不能两全”,这千古难题,他作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信笺尚在穿越战火的路途,他已在城垣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那未能送达的家书,成了迟到的诀别。月光洒在残破的城砖上,清冷如霜,映照着他最深的孝——为国尽忠。

吴治康

第三封第四封:杭州笕桥机场上空

春日的江南,本该草长莺飞。笕桥的天空,却盘旋着铁翼的阴影。

1937年6月15日,吴复夏(左一)在洛阳西四十五里水镇地区演习时与战友合影

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一大队第二中队轰炸手吴复夏(1913—1938),东阳西坞村人。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一大队第三中队射击手虞卫民(1911—1938),东阳渔晚村人。日军攻陷南京后,兵分三路进攻杭州,战火延烧至美丽的西湖,1937年12月,杭州沦陷。两位东阳青年即将驾机出击。

行前,虞卫民的信写得平实而坚定:“空军作战,出生入死,随时随地可能粉身碎骨,肝脑涂地。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若为国捐躯,报效民族而死,应是最大的光荣,也是全家的光荣。”

吴复夏的心事,装着家乡的孩子和深爱自己的女友。他与二哥谈心:“日本野心很大,妄图亡我中国。弟身为军人,当以杀敌报国为天职,生死存亡,未可预料。”他嘱咐二哥:“如果不幸阵亡,就让家人用抚恤金和所得家产,办一所学校,让附近十多个村的农民子弟有书可读。”还给心爱的姑娘留下轻快又决绝的诗句:“男儿当报国难仇,倭寇不除不聚头。待到神州复夏时,放歌共饮双喜酒。”

1938年3月16日,晴空。吴复夏和虞卫民奉命轰炸被日军占领的笕桥机场,成为同机战友。他们如鹰隼俯冲,一举炸毁敌机11架、仓库4座,炸死日军20余人。胜利的喜悦还未升腾,返航的银鹰便被击中。富阳新登上空,浓烟烈火中,他们清晰地看到下方的村落。没有犹豫,唯有默契的扭转。轰然一声,稻田接纳了最后的飞翔,碧血染红春泥。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的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笕桥航校那铮铮的校训,成了他们青春的绝唱。那杯约好的双喜酒,永远留在了“复夏”的期待里,化作天边最绚丽的云霞。

吴复夏


虞卫民画像


八十载春秋,弹指而过。

黄浦江上当年的炮火早已沉寂,金陵的梧桐亭亭如盖,笕桥的天空,战机的轰鸣也已远去,东阳的田野间,复夏小学书声琅琅,清澈如溪。风,依旧轻轻翻动着那些旧纸页。他们舍下小家的圆满,舍下青春的韶华,舍下生命的温热。当年烈士未能听到的儿女啼哭,未能承欢的母亲膝下,未能共饮的爱人杯盏,都化作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安宁。

山河记得,云笺之上,青山永矗。

英魂不远,盛世长存,如你所愿。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