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教育   正文

“00后”萌新教师的暑期日记|祝慧蓉:观园·绎弹·解码,带着“移动备课本”游苏州

2025-08-11 18:39:56

来源: 无

作者: 祝慧蓉

【人物名片】祝慧蓉,出生于2000年,金华市望道小学语文教师,开发区心理健康教学新苗。


作为一名“00后”教师,暑期里的我带着“移动备课本”走进了苏州。在这里,拙政园漏窗的光影、古运河评弹的余韵、博物馆建筑的密码与语文课本碰撞融合。教学的新灵感,正从姑苏城的肌理中生长出来。

园林里的“观察微课”:勾连课文描写逻辑

踏入拙政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造园艺术,与作文中“学习细致观察”的能力要求相契合。中院曲桥边,清池漾着一抹塔影,抬眼才见塔在园外——这“借景”的魔法,让远处的塔“住进”园里。正如课文“景物关联”的写法,不只描眼前,更勾连周遭,让文字有了呼吸的韵律。

回廊花窗藏着移步换景的惊喜。我举着手机慢走,镜头追着花窗内外:窗内廊柱斑驳,窗外园景流转,这帧画面成了最好的注脚——换个“窗框”(视角),同一场景便有了新的滋味,正如写作时转个角度,寻常景致也能生出新意。

评弹里的“文本细读”:激活古诗韵律感知

夜游古运河,评弹艺人指尖的三弦与琵琶,为古诗教学拨开了一层朦胧的纱。《枫桥夜泊》的吴侬软语漫过船舷,“月落乌啼”的拖腔里藏着仄声的顿挫,“霜满天”的转音裹着愁绪的绵延,弦索叮咚的节奏,恰好是古诗平仄韵律的“有声注脚”。

我录下这段弹唱,想着把“听评弹”变成古诗课的钥匙:学生跟着弦音拍手,在“江枫渔火”的轻拨里找诗句的轻重,在“夜半钟声”的间奏留白里品诗意的余韵。学古诗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耳朵先接住韵律的温度——聆听《声声慢》的婉转调子伴着“寻寻觅觅”的叠词,学生自会懂:古诗的韵律,本就该像评弹一样,在唇齿间活起来。

建筑中的“文化解码”:重构传统文化教学

苏州博物馆的“新中式”设计,藏着重构传统文化教学的密钥。片石假山倚着米白色墙,飞檐曲线缠着几何线条,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合课本“传统文化”单元的深意。

我用镜头捕捉的影像,想为学生搭起“文化解码”的桥梁——这堂“语文建筑课”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看砖雕缠枝纹的流转,从纹路里悟比喻句的神髓;望漏窗菱格的藏露,从窗格里品课文留白的韵味。借课内句式,让片石的苍劲、玻璃的透亮都化作文字,让“学文化”从被动识记,变成主动解码文化符号的实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便在这重构的课堂里自然共生。

此次苏州之行,是一场鲜活的“00后”教师备课三重奏——“观园”悟观察,“绎弹”品韵律,“解码”探文化。这份从姑苏城悟得的“从生活备课”的思路,不仅是我个人的收获,更想分享给更多同行者:当生活与课本相遇,语文便有了生长的力量。未来,让课本扎根生活,让语文真正“活”起来。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