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21:09:05
来源: 无
8月11日,义乌室外温度最高达42℃,空气滚烫得能灼伤呼吸。在这片被烈日炙烤成“熔炉”的训练场上,义乌消防各基层救援站的“火焰蓝”们正以钢铁之躯对抗高温,用浸透衣衫的汗水书写着对职责的坚守。
清晨6时30分,稠江消防救援站的警报声划破寂静。当多数人还在梦乡时,20余名消防员已迎着朝霞展开训练。拉伸、折返跑、器械训练……简单的热身动作,却让汗水如断线珍珠般滚落。“高温是天然训练场,体技能不过关,怎么保护群众?”副班长万兴抹了把脸上的汗,声音沙哑却坚定。
没有空调,没有阴凉,只有滚烫的地面和刺眼的阳光。队员们每天8小时的训练分三段“煎熬”:负重登十楼时,34.8公斤的装备压得肩颈发红;水域救援模拟中,潜水服裹着汗水贴在背上;攀爬横渡训练里,手套与绳索摩擦出焦糊味。“今天流汗多,明天流血少!”看着迷彩服上结满的盐霜,新兵小陈咧嘴笑着说。
“叮铃铃……”正午12时15分,刺耳的警铃撕裂热浪。训练定格的瞬间,队员们如猎豹般冲向装备架:60秒内,厚重的灭火防护服、20公斤的空气呼吸器、沉重的救援工具悉数上身。跃上消防车的刹那,车厢成了密不透风的“铁罐头”。
“出警!”指挥员一声令下,消防车呼啸着冲进滚烫的街道。车内温度计飙至50℃,汗水顺着下颌滴落在对讲机上,却无人抬手擦拭。“任务解除!”对讲机里的指令让紧绷的神经稍松,但脱下的防护服内,汗水已汇成小溪。“这算啥?火场里温度能到几百度!”老兵王磊甩了甩湿透的头发,笑得云淡风轻。
归队未及喘息,负重登楼训练的哨声再次吹响。“十楼,1分20秒,全员达标!”随着万兴的口令,队员们背负装备冲向楼梯。闷热的楼道里,脚步声如战鼓擂动,呼吸声渐成粗重的喘息。
“还剩三层!坚持!”新兵李浩的腿开始打颤,却死死咬住牙关。当最后一步跨上顶楼,他瘫靠在墙上,防护服里的汗水顺着裤管流成“水帘”。“火场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现在多练一秒,群众就多一分生机。”万兴拍着他的肩膀,目光灼灼如焰。
“训练场再热,也只是火场的预演。”这是刻在每名消防员骨子里的信念。真实的火场中,防护服会被瞬间烤干,浓烟会模糊所有方向,唯有千百次锤炼的体魄与意志能撕开生路。
热浪为炉,汗水为淬。42℃的训练场上,每一次冲刺都是对生命防线的加固;每一声喘息都是对万家平安的承诺。正是这日复一日在“熔炉”中的锻打,让“火焰蓝”在危难时刻迸发出钢筋铁骨的力量。
“我们不怕热,怕的是群众需要时自己不够强。”万兴的话,道出了所有消防员的心声。当城市在高温中静谧入眠,这群“逆行者”仍在用汗水与热血,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