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走近新质生产力】千年灵芝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新生

2025-08-12 07:31:05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任艳莹 季俊磊/文 张辉/摄

8月,烈日下的武义县白姆乡源口水库大坝脚下1万多亩的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灵芝喷粉已到末期。拿掉罩着灵芝的纸筒,还可以看见少许灵芝菌盖喷出的阵阵烟雾。基地工作人员说,这是灵芝在“生宝宝”。

孢子就是灵芝的“宝宝”。一周后,灵芝和灵芝孢子就能采收了。设立在寿仙谷的中国农技协浙江武义灵芝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里,9名硕博研究生在种植基地和实验室之间两头跑,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一项项科研课题正在展开。

长期驻扎在科技小院的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教授付永平说:“科研命题是企业给的,科研成果能很快落地实现产业转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这里得到深度融合。”

“唯有将祖先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才能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是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焱对传统中医药产业的深刻认知。在科技立企的理念指引下,寿仙谷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重构中医药生产模式,千年灵芝在世界舞台焕发新生。

科技小院 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引擎

灵芝孢子的直径只有几微米,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拥有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双层壁壳,坚硬无比。李明焱把孢子形象地比喻成西瓜籽,去壁孢子粉相当于把西瓜籽的壳去掉,萃取里面的籽肉。孢子壳包裹着的有效成分只占孢子的10%,壁壳占了65%。

“如果我们能选育出细胞壁比较薄、瘪壳率比较低的灵芝品种,就大大有利于孢子粉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今年以来,付永平教授主持推进的科研项目《灵芝孢子粉高产优质形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及种质创新》,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正是基于寿仙谷深加工产品需求所做的课题。

记者了解到,从种(种质)到种(种植),科技小院基于企业需求已开展10余项全国重点研发项目,先后参与建立生物育种中心、全省重点实验室、全球最大灵芝资源库等,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科技小院已经升级为3.0版本,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付永平说,近年来寿仙谷不仅自身发展不断得到创新突破,还将创新技术分享给同行,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是“蘑菇院士”李玉,我国食药用菌领域的领军人,其团队与寿仙谷合作已有30年,深入的校企合作使寿仙谷的发展呈现出“科研命题来自车间,成果转化直达市场”的良性循环。

今年4月,李玉、喻景权两大院士加盟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落户寿仙谷,重点开展菌物空间组学、高通量表型鉴定、生物质高效利用、多模态数智栽培、营养功能因子高内涵筛选等前沿技术研究。至此,寿仙谷已构建“一地二室二联盟三站五院七中心”的立体化科研平台矩阵,形成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核心、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引领的175人顶尖科研团队。

这些年来,寿仙谷在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截至目前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技专项100多项,40余项成果获国家及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由寿仙谷、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申报、寿仙谷副董事长李振皓研究员作为共同完成人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市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种质库 30年铸就世界之最

“13388份灵芝种质,为全球最大灵芝种质库。”不久前,寿仙谷生物育种创新中心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其通过基因组、表型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技术手段,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灵芝资源库及数字库,奠定了我国在灵芝品种选育和珍贵菌物资源积累的国际领先地位。

这份“世界之最”,是寿仙谷跨越30多年科研长跑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李明焱到日本进修,深切感到中国在现代农业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日韩等国早已进行人工育种并标准化种植、加工,而中国只有野生灵芝且有效成分不稳定,世界灵芝市场被日韩牢牢控制。

“要培育出优良的灵芝品种,把灵芝做成世界认可、国人认可的中药瑰宝。”揣着这一信念,1992年开始,李明焱带领科研团队一边建设种质库,在全球进行“灵芝寻宝”,一边开展育种研究。

种质库是什么?它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的“保险库”“种质银行”,用来保存种质资源,是育种研发的基石。2001年,寿仙谷团队成功培育出国内第一个灵芝新品种“仙芝1号”。此后,寿仙谷种质资源七上太空进行航天育种,选育出高产孢、高有效成分的“仙芝2号”,其有效成分比日本主要灵芝品种“日本红芝”高四成以上。

经过30多年积累,寿仙谷育种技术不断迭代,从系统选育、航天育种、分子育种,正在向精准育种迈进。去年,通过空间组学技术和“高内涵模型”评估体系,寿仙谷成功培育出“仙芝3号”灵芝新品种,成为2024年浙江省林业主导品种,打破了日本红芝、韩国韩芝的国际垄断,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如今,寿仙谷已成为灵芝国际标准制定承担单位,这标志着灵芝行业国际竞争主导权重新回到灵芝文化发祥地――中国。截至目前,由寿仙谷主导制定的灵芝、铁皮石斛、破壁灵芝孢子粉、白术4项ISO国际标准已正式发布,并在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数字革命 传统中医药的智慧蜕变

“我们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上拿回了话语权,但中药要走向国际,必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工艺、管理等标准化体系。”李明焱说,从数字化种植到未来工厂、数智中心建设,寿仙谷正推动中药制造向智能化、标准化转型。

在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的灵芝智能种植园里,大棚内长满密密麻麻的灵芝,一路铺陈开去,宛如朵朵祥云平地涌起。寿仙谷研发综合部部长王晓彤告诉记者,这些大棚内部暗藏玄机。

“各种传感器密布其中,将温度、湿度、光照等13项生态参数数据实时传至云端。”王晓彤说,这是寿仙谷自主研发的环境传感网络系统,结合农业大模型实现精准调控,使中药材产量提升50%~80%,有效成分稳定性提高35%。

走进寿仙谷数字化生产车间,全智能化的灵芝孢子粉生产线在高速运转。一粒粒微米级的孢子经过第三代去壁提纯技术处理,有效成分大大提升,相关科研成果斩获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寿仙谷杭州数智中心引入实验室机器人、全自动蛋白印迹分析仪等智能设备,构建覆盖研发、生产、物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该项目获3项国家软件著作权,是2024年浙江省“未来工厂”示范案例。

在AI应用技术方面,寿仙谷也取得重大突破。原来中药成分和药效都是凭专家经验“毛估估”,现在有了包括知识图谱、结构精准鉴定等技术在内的AI技术,20多分钟就可以检测出数百个中药药效物质,并由此确定育种目标。

“从智慧农场到智慧工厂到智慧市场,寿仙谷构建了从田间到终端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中药材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生产制造智能化、市场服务精准化。”寿仙谷副董事长李振皓说,寿仙谷正推进中药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起一条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创新之路。

记者手记

寿仙谷的发展历程,是一条中医药守正创新之路。这个百年老字号像永不停歇的科创“永动机”,院士工作站是它的人才智库,数智技术是它的神经脉络,标准制定是它的行业权杖。从野生采摘到太空育种,从作坊炮制到智能工厂,寿仙谷用全产业链创新体系证明:传统中药遇上现代科技,能迸发出让人惊叹的“中国药方”。

“良种配良法。”“药材好,药才好。”采访中,这两句话被时时提及,这是寿仙谷始终遵循传统中医药的初心。当13388份灵芝种质汇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吉尼斯证书,更是一个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鲜活标本。

当前,中医药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寿仙谷的探索表明,传统中医药现代化不仅需要坚守本源,更要以数字化、标准化、循证医学为支点,实现质的飞跃。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