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踏歌浦江

2025-08-12 07:32:03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金璐/文 张轩虹 朱喆昕 /摄

当浦江板凳龙的锣鼓声撕破暮色,戴玉强几乎是本能地冲了上去。那是8月初的一个傍晚,凌云音乐奖评委观看浦江同乐村的演出时,人类非遗项目浦江板凳龙闪亮登场。66节板凳子灯与龙头首尾相衔,在锣鼓喧天与村民的吆喝声中盘旋游走,龙头高昂行步生风,龙身游摆灿若星河。见惯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水晶灯,听惯了斯卡拉歌剧院的掌声,这位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此刻却被乡土里奔涌的生命力攥紧了心。

“没忍住,就想上去试试!”他拨开人群,接过舞龙汉子手中的板凳,跟着号子摆动。粗粝的木头硌着手心,周围是村民们滚烫的呼吸,龙身转弯时,他和身边素不相识的农人默契地一推一拉——那一刻,他突然懂了:“舞龙讲究配合,有人使反劲才能摆尾;歌剧里有正派反派,也要相互成就。”这一“冲”,成了戴玉强浦江之行的隐喻:这位以“高亢嗓音”闻名的歌唱家,在这座浙中小城,卸下了舞台的精致,一头扎进了烟火与文脉交织的土壤里。

浦江的吸引力:从索粉面到江南第一家

来浦江之前,戴玉强只知道“它在杭州边上,一小时车程”。抵达后,他笑称自己孤陋寡闻:“到了浦江,就知道什么是‘美丽乡村’。”

更让戴玉强着迷的是浦江的味道——浦江的索粉面,他连着吃了三天,“每天早晨喝一碗,就觉得太好了”;当地的牛清汤,他捧着粗瓷碗喝得冒汗,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但真正打动他的,是浦江的“魂”。在江南第一家,他对着“300年没分家”的家训驻足良久。这座有着“郑义门”之称的古宗祠,藏着168条家规,从“子孙不得私藏财物”到“女子不得入寺观”,字字透着传统治家的智慧。

“你想想,几百年前就能做到这么严格的管理,靠的是什么?是凝聚力!”戴玉强摸着祠堂里斑驳的木柱,语气里满是惊叹。他拉着当地文化干部打听浦江的老村落,看那些白墙黛瓦的院子如何保留着明清的肌理,“这里是诗画之乡,空气里都飘着韵脚”。这些细碎的体验,被他像收集乐谱一样记在心里。“艺术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他不止一次说,“现在很多音乐人依赖科技手段,但AI再强也替代不了生活的温度。”而浦江,恰好给了他最鲜活的“生活样本”。

凌云奖的新玩法:让音乐扎根泥土

作为凌云奖评委会主席,戴玉强给这场赛事定了个“规矩”:不只是比赛,更要做“音乐夏令营”。

“不能让孩子们来了就唱,唱完就走。”戴玉强说,“下次再来,所有选手必须到乡间走一走。”作为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近些年的思维越来越转向一名教育人。他想让年轻人去看美丽乡村的新貌,去老村落里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去江南第一家感受“家训里的凝聚力”,最好能住到村民家里,看看他们怎么生火做饭、怎么侍弄庄稼。“音乐人不能闭门造车,基层的营养才是创作的源泉。”

在戴玉强看来,这不是“额外任务”,而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他见过太多有天赋的年轻人,因为脱离生活,歌声里总缺了点“人味儿”。而浦江的田野、宗祠、市集,正是给这些“石头”打磨的砂纸。

戴玉强自己先做了示范。在浦江文化馆,他开了场声乐公益课,小剧场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没用麦克风,60多岁的人蹦蹦跳跳,讲《毛诗序》里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讲得兴起时,来一段现场即兴演唱或模仿秀。

音乐教育的新蓝图:让唐诗宋词唱遍世界

戴玉强在浦江的几天里,除了凌云奖的赛程,更多的是关于“音乐教育”的思考。“西洋美声怎么唱中国作品?”“唐诗宋词能不能谱成歌,让全世界都能唱?”“互联网时代,我们该怎么培养真正的音乐人才?”这些问题,他在同乐村的舞台下想,在江南第一家的石阶上想,甚至在吃索粉面时,对着碗里的热气琢磨。

“古典诗词,能不能插上音乐的翅膀?”戴玉强计划着,要携一批作曲家,给唐诗宋词谱新曲——“就像舒伯特给歌德的诗谱曲,德国人能唱,中国人也能唱。我们的李白、杜甫,也可以被全世界唱。”

戴玉强还琢磨着“公平”。凌云奖的总决赛,40多位专家打分,他反复强调“任何人别想做手脚”“公正才能让真正的人才冒出来”。他见过太多有天赋的年轻人被埋没,“有些人才像‘帝王绿’翡翠,但埋在沙里没人发现就废了。老话说‘金子总会发光’,但早点被发现,不是更好吗?”而浦江,成了他心中实践这些想法的“试验田”。

或许下次来,他会带着作曲家来给浦江的诗谱曲,带着年轻歌手来学板凳龙的号子,带着音乐教育的蓝图,在这片让他“情迷”的土地上,种下更多会发芽的种子。毕竟,对一位把“艺术源于生活”刻进骨子里的歌唱家来说,浦江的板凳龙、索粉面、江南第一家,早已不是简单的风景与食物,而是能滋养音乐灵魂的水土。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