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2 09:36:17
来源: 无
从在外创业到返乡工作,从零星试种到产业链布局,武义县新宅镇上少妃村村民、浙江齐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武,用16年见证了武义新宅镇山区中药种植的变化。
2009年的上少妃村,像许多山区村落一样,年轻人外出就业,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村里出现了大面积的闲置田。刚当选村主任的陈良武,希望用活这片“海拔高、经济附加值低”的土地。
“当时外地客商来流转土地种植药材,我也跟着学习。”陈良武说,最初的选择带着几分偶然。企业工作经历让他习惯从市场角度思考。
彼时的山区,老人零星种植的白术、天麻,常因无人收购,种了也只能自用。于是,他不仅自己种,更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让分散的农户对接大市场。
中药材玄参是他的第一块“试验田”,但因管理成本高、人工需求大,很快被淘汰。随后试种的天麻,也是因为人工需求太大,且海拔要求严格,导致产量始终无法突破。就这样,在一次次试错中,陈良武逐渐摸到了山区种植的门道,越高的地方,越要选管理成本低、适合长期生长的品种。
覆盆子和浙白芍是他的“当家花旦”。前者种下去次年便可收,老枝砍掉新枝续生;后者既是药材又是景观植物,三年后既能采挖根茎,又能靠芍药花海发展农旅,完美适配山区特性。
新宅镇的覆盆子曾经历过“过山车”式的市场波动。2016至2018年,干货价格飙升至180元/斤,全镇掀起种植热潮;随后价格断崖式下跌至20元/斤,许多农户忍痛弃种。
“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想过放弃。”陈良武一方面通过品种优选提升品质,他培育的覆盆子因鞣花酸含量达标,成为北京同仁堂的稳定供应商;另一方面他推动标准化种植,禁用除草剂,每批覆盆子都要经过两次196项抽检。他说,严苛的标准背后,是对新宅这片山水孕育出来的植物认可。
2015年,陈良武成立了浙江齐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免费育苗+基地+农户”“免费提供技术+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多年来,他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成为种植户信赖的带头人。村民种植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经济林带动效益明显,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如今走进在安村和少妃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覆盆子与油茶交织在一起,浙白芍、黄精形成错落布局。陈良武算了笔账,浙白芍种下去三到五年采收,平时除草、施肥便可,老人也能打理;覆盆子每年采收期雇人采摘,还能给村民带来务工收入。
“光靠卖初级中药材不行,得有自己的加工厂。”站在翻新后的原少妃初中校舍前,陈良武告诉记者,这座闲置多年的校园,即将变身为中药材精深加工厂,主体建筑已经进入验收阶段,不仅盘活了村中闲置土地,未来杀青、烘干、包装生产线将在这里落地。
“现在我们进行加工后,附加值就能提三成。”他告诉记者,这里不仅可加工本村药材,还将辐射周边村落,让新宅中药材都能在这里增值。
陈良武说,加工厂旁,6亩联动式智能大棚已经启动了招投标。他们计划采用8米连跨式智慧大棚设计,用手机就能控制喷水施肥。这个大棚将专攻种苗培育,筛选果型大、挂果期长的覆盆子优株,培育适应性强的白芍种苗。
“再过十年,谁来种地?”这是陈良武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他以上少妃村为例,300余名留守村民中,多数年过六旬,传统农耕模式难以为继。
为了破题,他开始实行“小田变大田”的改造,将落差1米左右的梯田平整化,让拖拉机得以通行;落差降低的土地,可以大量使用无人机在山间作业。这种“小田变大田”模式,既保留山地特色,又方便管理。
从2009年流转第一块地,到如今带动全县发展2000亩浙白芍,成为北京同仁堂、浙江英特药业供应商、武义县中药材协会副会长,陈良武的脚步走得扎实而坚定,他先后获得武义县劳动模范,省、市级林业乡土专家等荣誉。
陈良武说,下一步他计划通过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的兴起,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新宅这片高山之上,体验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他也计划引进更多的农业科技,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让山区的农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