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教育   正文

1T素材拍了一整年!金华这位高中生拍出了最动人的青春

2025-08-12 21:45:18

来源: 无

作者: 董易 陈星辰


“平常而不平凡,真实鲜活而富有生命力,不夹杂任何技术的渲染和修饰,视频长却能让人完整看完,因为真实呈现附中学子的生活与学习的点滴。”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准高三生潘越执导的校园微纪录片《我想当风》走红的原因。

7月24日上线以来,这部作品在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等平台持续发酵,截至目前已累计收获近30万浏览量。10分39秒的镜头里,没有刻意编排的剧情,只有最真实的青春片段:舞台上灵动的身姿,考前凌晨的台灯,课间的嬉戏打闹、窗外的紫色天空……这些看似普通的画面,视频不仅让在校师生倍感亲切,更让众多走出校园的网友追忆自己的学生时代。甚至有网友调侃这是学校的“暗广”——无须刻意吆喝,那些最真实的生活片段,本身就拥有着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各平台网友评论

用镜头记录青春,以热爱对抗内卷

创作这部微纪录片的初衷,源于潘越对当下“内卷”环境的思考。他希望通过镜头展现同学们不随大流、积极上进的精神,捕捉青春里温暖真实的瞬间,让大家热爱生活、找到方向。

“高中纪录片能参考的作品太少,很多时候要自己摸索。”潘越坦言这部爆款作品借鉴了博主“影视飓风”《我们买了一颗国产卫星》的节奏把控,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浙师大附中同学们面对镜头时的坦然让他动容:“面对镜头,大家很少说‘不要拍我’,都是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真诚也打动了校方。作为非官方团队,携带相机本是“禁区”,但经他与副校长沟通后获得支持。

2023年,他用多年攒下的红包买下一款便携的口袋云台相机,从次年2月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校园生活。为了提升作品质量,他组建了“Harry Pan Studio”5人核心团队,成员们身兼摄影与编导,还分享设备带动其他同学养成记录习惯。一年时间里,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征集同学梦想,拍摄下近1TB的素材。

创作期间,潘越习惯于“音乐带动整个情绪线”,每周听大量歌曲建立音乐库。他先搭建好片子的节奏框架,再将素材一一填入,即使会有片段遗漏,也力求呈现最精华的内容。剪辑虽只需一两天,但前期的素材整理、文案撰写等准备工作耗费了大量时间。“我会把素材按照时间、事件、人物进行三级分类整理,先按学期划分,再按具体活动设小文件夹,最后细化到人物,方便后续查找。”潘越说。


平衡热爱与学业,在理解中寻求共识

在热爱的视频创作与繁重的学业之间,潘越一直在努力寻找平衡。他表示,拍摄其实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凭借习惯,在课余时间留意生活,看到有趣的东西随手拍下即可,剪辑则利用压缩的课余时间完成,尽量不影响学习。

不过,潘越的创作之路也伴随着家人的担忧。“有想法并能为之付诸行动,这是一件好事!”父母虽然欣赏儿子的才华,但更希望他能先专注于学业。“反对的不是拍视频本身,而是担心他没有做好该做的事。”他们都认同,若能在学业做好的前提下发展爱好,是值得鼓励的。

“高考是通往更大舞台的通行证。”父亲这样说道,“就像同样一句话,不同人说,不同平台发出,影响力会完全不同。”母亲则注意到儿子进入高三后的变化:“他现在会主动规划假期时间,每天去图书馆学习,自律性有了很大提升,这说明他开始懂得权衡和取舍。”

作为潘越的班主任,徐玲玲老师最初也有担忧,担心高三冲刺阶段,拍摄会分散他和其他同学的精力。但在看完微纪录片后,她被深深震撼与感动——震撼于作品成熟的叙事技巧和精良制作,感动于透过镜头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生和班级。她认为,高中生在学业压力下坚持发展兴趣,能全面提升能力、提供情感出口、助力自我认知与生涯探索,更能留下独特的成长印记。她对潘越的引导原则是“热爱为先,学业为基,平衡为要,沟通为桥”,既保护他的热爱,也明确学业是当前的主责主业。


展望未来征程,让梦想在坚持中绽放

对于作品获得的高关注度,潘越既欣喜又冷静。他自信地称这是团队付出巨大努力后的必然结果。“但我们也清楚目前团队能力还不够,难以持续创作出高质量作品。”而网友们在评论区的鼓励,更让他坚定了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积极现象、努力改善互联网环境的决心。

他打算将高三一整年的生活继续记录下去,高考后组建更大的团队,汇集三年的素材,制作一部横跨高中三年的大型纪录片。“那时候会有更充裕的时间,写出更加带劲的脚本。”

谈及职业理想,潘越目前倾向于进入新闻学或编导专业学习,梦想成为一名导演,拍出属于中国人的大片。“我喜欢看经典影视作品,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星际穿越》等,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知识,学习配乐、叙事等技巧。”对于短视频时代的浮躁现象,他持乐观态度:“短视频是趋势,但内容质量一定会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而进步。”

“期待他继续用镜头做时间的诗人,青春的史官!”徐玲玲深情地说,“高考结束那天,当他放下笔,也收好镜头,我相信他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满意的分数,还有一段被自己亲手记录、无比充实且独一无二的奋斗青春。这将是送给他自己,也是送给我们所有人的一份最好的毕业礼物。”

记者手记

初见潘越,很难想象这个略显内向的少年,能用镜头讲述出如此动人的青春故事。不过在采访过程中,当他对着镜头,便立刻侃侃而谈,全然不见初见时的拘谨。

在与他及家人、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关于热爱与成长的真实碰撞。潘越的微纪录片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或许正是因为它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对日常的真诚记录。而这份记录背后,是一个少年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梦想的执着坚守。

父母的担忧与支持,老师的引导与期待,构成了潘越成长路上的温暖底色。他们或许会为学业与爱好的平衡而焦虑,但最终都选择尊重并守护这份难得的热爱,这种理解与包容,恰恰是成长中最珍贵的养分。

人民日报曾写道:“记录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抗遗忘的武器,更是让平凡日子发光的刻刀。”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潘越用近1T的素材和一整年的坚持告诉我们:青春从不是转瞬即逝的烟火,而是值得被认真记录的旅程。

潘越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用镜头镌刻青春的少年,终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他的光彩。而那些被记录的瞬间,也将成为无数人回望青春时,记忆深处的那份柔软。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