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01:37:06
来源: 无
金华商城和金华工商城是啥关系?
说来汗颜,在“两个城”附近小区居住了20年的我,居然讲不出来。
求助百度,答案是:“1.定位不同。金华商城定位于零售业务,是一个综合型商业中心,金华工商城定位于批发和工业产品。2.功能不同。金华商城提供商铺、餐厅和娱乐设施,更注重零售、餐饮和娱乐消费需求,金华工商城以批发交易为主,提供仓库、展示场地和交易大厅功能。”
网上资料显示,工商城位于金华市区江南板块核心区域,具体地处阳光路与李渔路交汇处,建成于1990年至2011年间,物业类型涵盖住宅、商铺、写字楼及别墅,周边主干道包含双鹊路、时新路等。金华商城的主要地址为市区八一南街718号和丹溪路850号,靠近兰溪街、阳光路、双鹊路和时新路。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金华工商城的出现比金华商城要早、“地盘”也更大,“先入为主”使得市民将后来开张的金华商城也纳入金华工商城统称。
其实,金华商城很不简单,特别是其中的化纤布市场,随着原新华街小百货市场和原五一路化纤布市场的迁入,曾创下日销300万元的辉煌。前两年,金华最大的海鲜汇集地、海鲜加工区在此开业……
不提金华商城现在是不是多层次立体化、泛年龄的时尚消费中心,还是说说和我报道有关的往事。
1994年10月28日上午,我跟随时任金华晚报副主编的俞平,屁颠屁颠地在当天开张的金华商城转悠。那时候,我们朝气蓬勃,行走如风,看秋高气爽下的金华商城彩旗招展、花篮簇拥,比锣鼓声更响的则是鞭炮不断,正像报道所言:“响了一天,惊心动魄,要在平时早烦透了,但现在每个人脸上露着笑脸。一个姓王的本地人说他卖了三箱鞭炮,300串1000响的,每串7元。旁人说他至少赚了八九百。”
从业30多年,指导我新闻写作的领导、老师、同事很多,俞平则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年龄比我大不了几岁,却笔法老道用词精准,而且常常剑走偏锋棋出险招。那些年,我跟着他三更半夜暗访过东关“黑车”、乔装打扮奔赴过义乌“黑店”,目击血淋淋的犯罪现场更是司空见惯。只是当时不知道,后来的“黑市”调查,将是我离开他的帮扶、需要代表金华晚报编辑部独立完成的一组涉“黑”报道。
1997年5月1日,金华商城再次发生集体拦车事件。许多摊主反映,自4月2日以来,他们自雇的双排座汽车开往绍兴县柯桥针纺面料市场进货,屡屡遭到当地运管、交警部门处罚,处罚依据是“超载、客货混装,超越经营核定范围”等等。一个月来,已有20多人的驾驶证、行驶证被扣,被罚金额一时尚难统计。据一些双排座汽车驾驶员反映,当地有关部门的处罚有时令人难以接受。如4月26日金华方面有6辆“双排座”于当天早上5时多赶到柯桥,却被柯桥交警中队以“人货混装”为由全部扣下,车子开回后驾驶证、副证全部吊扣。摊主说:“车子刚到那里,要么有人无货,要么无人也无货,怎么能说‘人货混装’?”在此情况下,许多摊主只得放弃自雇车而改乘大客车。4月30日晚,约200多名摊主在金华商城欲搭乘大客车前往柯桥进货,因人多座少发生争执,从5月1日凌晨2时30分始,大客车被未坐上车的摊主拦阻直至当晚。一张姓摊主说,乘大客车不方便不说,那么多人挤上去简直花钱买罪受。再则,车费也从4月30日晚开始涨,由原来来回40元涨至44元,多涨的4元无票据。
事情发生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两次召集公安、交通及摊主进行座谈。5月2日凌晨,大客车正常发出,有关问题将由金华、绍兴两地有关部门协商调查处理。
这个“协商调查处理”一时半会难有结果,而我的调查报道才刚刚开始。
据初步了解,自从一名义乌青年于1996年下半年在绍兴柯桥成立了“柯桥至金华商城托运部”后,即要求到那进货的金华商城摊主自雇车停入,“如不同意,该托运部的几名小青年便尾随进行威胁。之后托运部又不断抬高停车费——开始每天每辆20元,渐涨至50元、60元。”在“托运费”方面,“原以进货重量计算每公斤收取0.05元。从春节开始,又改为按车主运费的1/3收取。”
1997年4月开始,由于金华商城货车进入柯桥屡遭处罚,大多数摊主或车主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开车到柯桥进货而改乘大客车。但是,每天到柯桥进货的摊主有数百人,两辆大客车根本“塞”不下,一半以上进货摊主只能乘火车到诸暨,再由诸暨到绍兴,然后到柯桥。返回时亦然。不少摊主叹苦说:“简直受尽了罪。”
人货分离,给进货摊主带来极大不便,遇到特殊情况就要受到损失。1997年5月8日清晨5时许,由“柯桥至金华商城托运部”托运的500余包化纤布运至其设在金华的“提货点”。据一刘姓三轮车工人反映,他们受雇于“提货点”,货到后再拉到每位进货者的摊上。当时发现所卸货物中有50余包被油污染,“怕向摊主交不了差再也不敢卸货”。柯桥方面的人自己卸下即开车走人,之后计有200余包化纤布被当天清晨的大雨淋湿。被雨淋湿达10包之多的摊主徐某一脸愁容:“这些都是窗帘布,还怎么能卖?”她说自己花2万余元进的货,损失多少不得而知。而洪某、陈某两名摊主合装一包价值3800多元的货物,隔了一天仍未找到。
印象中,我拨通“柯桥至金华商城托运部”负责人手机后,对方倒也没有遮遮掩掩,对于化纤布遭雨淋油污一事,他表示按摊主估计损失,总计赔了8.7万元。至于是否向进货车主收取停车费并强制托运,他予以否认。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尚无答案,更大的问题来了。
光天化日之下,当事人在绍兴兰亭镇被拳打脚踢,殴打持续了两分多钟。“进货为什么这么难?他们为什么这么霸道?”面对他的哭问,必须前往绍兴,才能揭开金华商城化纤布市场进货渠道不畅的谜团。正巧,金华电视台朱克俭等记者当时也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一拍即合。
清晨到达,黄昏离开,将近11个小时的耳闻目睹,“若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的横行霸道、“一退六二五”的敷衍塞责、“只拉弓不放箭”的庸官懒政,足以证明金华商城化纤布市场进货渠道不可能畅通。
这是我唯一一篇从头至尾全部以时间开头叙事的报道,现在读来依然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压抑和愤怒。
报道刊播后,金华、绍兴两地非常重视,齐心协力不愁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让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是,这组涉“黑”报道竟然有了如此“结尾”:金华商城化纤布市场一些摊主,在接受有关方面调查时,不仅不敢指认报道中涉及的打人者,反而诬陷记者收受了多少多少好处费……天地良心啊!幸亏我们坐得端行得正,“江湖传说”不了了之。
我记得那天和金华电视台同行小聚,克俭兄说起此事义愤填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虽然克俭兄因病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永远值得尊敬。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