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武义   正文

“陶”醉乡野 许忠文的乡村“土味”运营记

2025-08-13 14:36:56

来源: 无

作者: 巩长青 唐佳华 文/摄/视频


在陶文化创意与陶文旅产业领域深耕多年的许忠文,于2023年带着团队落户武义县俞源乡后陶村,不仅让沉寂的村落飘起“陶”香,更以“运营前置”的理念,串联起研学、文创、农旅的脉络,让一个普通山村成为俞源乡农文旅融合的“窗口”,并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共赴共富路。

01
因尊重而来 为共生而留

文人择地,不在繁华在心意。

许忠文说,2023年,时任俞源乡乡长的戴军武带着诚意登门,没有空谈的政策许诺,而是带着他实地考察俞源乡的多个村庄,坦诚交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困惑,希望他和团队能让俞源有所不同。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时的资金扶持,而是长期的尊重与生存土壤。”许忠文回忆说,当时俞源乡的做法与众不同,戴军武带队不仅考察他在淳安、湖州的运营案例,更深入了解团队需求。不同于许多乡镇“引个人易、留团队难”的困境,俞源乡从一开始就瞄准“团队共生”,为他们解决场地、配套等实际问题,让团队能沉下心做实事。

最终让他坚定留下的,是后陶村的“土”。团队前期考察时发现,村里的原矿土能烧制独特的原矿釉陶瓷。“没有这个土,我们来乡村做陶器的,就成了无源之水。”许忠文说,经过半年试验,当第一窑带着后陶“原矿釉”的陶器出炉时,他便确定这里就是能让陶文化落地生根的地方。

落户后陶村,当地的服务更让他有的放矢。在他看来联村乡领导金亚楠、第一书记顾艳是一座“桥梁”,带着他们走访村民、熟悉村情;村支书吴国华更是以“商量着来”的包容态度,成为化解新思维和老传统摩擦的润滑剂。

“有次我们想改造老礼堂做研学空间,村民担心影响红白喜事,吴国华带着我们挨家挨户聊,最后想出‘功能分区’的方案,既保了村民需求,又让空间活了起来。”许忠文说,这种双向体谅的尊重,让他和团队彻底安下了心。

02
以“运营前置”破题,让每一分投入掷地有声

走进后陶村,廉政馆、陶艺馆、研学大礼堂错落有致,养老照料中心改造成的乡村饭店飘着饭菜香,这些项目的背后,都有“运营前置”的身影。

“乡村发展最怕‘重建设、轻运营’,钱花了,项目却成了摆设。”许忠文说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在他看来任何项目应该先做运营方案,再谈建设。

2023年启动陶艺馆项目时,他们先对接金华中小学研学资源,设计“土陶制作+乡土文化”课程,算清“每月能接待多少学生、产生多少消费”,再申请建设资金。“方案递上去,领导一看‘建成即能用’,审批自然顺理成章。”

这种“先谋后建”的思路,让后陶村的项目落地即见效。廉政馆融入陶艺元素,成了党政研学的热门打卡点;大礼堂改造成研学空间,配套住宿区,全年接待中小学生、亲子团队2000余人次;村里的老年照料中心延伸出乡村饭店,由村集体持股,凭借研学团队的稳定客流,试营业一个月就实现盈利。

“以前村民觉得‘建房子没用’,现在看到饭店每天有客人、陶艺馆有孩子学手艺,都主动来问‘下次能不能加个摊位卖土特产’。”吴国华说着村里的变化。

在许忠文看来,运营的核心是“造血”。为此,他充分发挥其已有的高校资源优势,与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共建课程,学校派学生团队驻村助力直播带货、农产品包装;开发的“原矿釉陶瓷”成了具有陶村辨识度的文创IP,不仅供研学销售,更走进杭州、湖州的展厅。“我们不做‘一次性活动’,而是让流量变成‘留量’。”许忠文说,仅陶瓷研学一项,就为村集体年增收近10万元。

03
从“单点突破”到“抱团共富”

“后陶村的宅基地有限,要发展就得‘向外走’。”现在许忠文的运营早已越过村界。在他的推动下,后陶村与隔壁吴宅村“手拉手”,吴宅村依托红色资源建设红色场馆,后陶村扩容研学空间,形成“红色教育+陶艺体验”的联动路线;学生在吴宅学党史,到后陶做陶艺、吃农家饭,带动两村餐饮、农产品消费。

这种“联动思维”正在俞源乡悄然生根。阳畈的闲置空间被规划为“艺术家驻留基地”,将迎来高校古建研究团队驻村创作;百亩水库周边的乡野道正在开发,计划打造“亲子野趣游”路线;甚至有上海退休群体被这里的生态吸引,计划来此开启“候鸟式养老”。

“乡村运营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更像乡村。”许忠文说,目前团队已参与俞源乡5个村的项目规划,带动争取项目资金超千万元。成功的乡村运营,是让农民不丢本业、增收致富,这份初心,也让俞源乡的干部理念悄然转变。

俞源乡乡长杨子江说,许忠文团队的做法,也给了乡里很大的启发,有的村庄想建600人规模的写生基地,在经过测算后建议改成“当日往返研学空间”,避免闲置浪费;有村想搞“网红项目”就要先拿出“运营方案+客流预测”,以便让决策更务实;以前很多乡村在建设上的想法是——“多投钱、快见效”,现在大家越来越认可——“先算账、再动手”。

“乡村运营没有捷径,就是扎根下去,和土地、村民一起生长。”他带着记者来到村里仅剩的一块空地说,这里将会冒出一排艺术家宿舍,他说,后陶不是终点,它只是俞源乡的一个起点。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