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锐评   正文

锐评丨95后任浙大哲学博导,让青年才华不被“熬资历”消磨

2025-08-14 06:31:02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图源:“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微信公众号

近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该院2025年新进教师风采。其中,出生于1996年的江佳凤,受到关注。据介绍,江佳凤系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中国哲学。公开资料显示,江佳凤是南昌大学文学学士,厦门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国家公派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领域为朱子学、宋明理学。

自古英雄出少年,95后姑娘任浙大博导,令公众惊叹不已。尤其是在被认为需要“熬资历”的人文学科,江佳凤的脱颖而出,更是对“论资排辈”陈规的有力打破。

有人或许会疑惑,人文学科讲究厚积薄发,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何以能担纲博导?其实,学术殿堂从不是“年龄崇拜”的领地。上世纪初,26岁的胡适已执鞭北大,28岁的梁漱溟就出版了震动学界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江佳凤虽然是95后,但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担任《国际儒藏·韩国编》审校专业委员会审校专家,显示了较强的学术功底。

江佳凤的出现并非孤例,而是时代浪潮下的新风。近年来,一批优秀的“90后”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续涌现,为高校注入了新的教学和科研力量:28岁的李琳凭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导,29岁的胡剑以成为华东交大首位90后教授,24岁的安琪儿带着11篇高水平论文受聘西北工业大学准聘副教授……他们的研究领域虽然各异,但共同点却清晰可见:不是靠“熬年头”,而是凭硬实力。这些“后浪”用实绩证明,学术评价的核心从来不是皱纹的深度,而是思想的锐度;不是履历的长度,而是成果的厚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突破的背后,是制度藩篱的拆除。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201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

国家层面的改革为青年人才松绑,不少高校也纷纷行动起来,推进博导从“头衔”到“岗位”的改革,让有能力者能独立带教。正是这样的制度创新,让江佳凤们不必在“熬资历”中消磨才华,得以在最富创造力的年纪执掌教鞭、引领研究。

当然,年轻博导的出现总会伴随些许质疑,不乏有人担心“太年轻压不住阵”。这些质疑恰恰暴露了陈旧的评价惯性:将“年龄”“履历”等同于“能力”,却忽视了学术最本质的标准——成果与潜力。不过,质疑声的存在也提醒我们,在高校人才选拔备受关注乃至屡屡引发争议的情形下,提倡激励年轻人出头,同时也要做好规范化和公开化。做到公平公正选人才,才能经得起考验。

钱学森先生曾感叹,“在中国要想突破论资排辈真难!”而江佳凤们的崛起,正在让这种“难”成为过去。当学术评价回归“以能力论英雄”的本质,当制度设计为青年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我们有理由期待涌现更多像江佳凤这样的年轻学者,在各自的领域里,以真才实学为桨,凭真本事破浪前行。学术的海洋从没有什么“年龄限制”,“后浪”奔涌,本就该如此。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