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00:01:51
来源: 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
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他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7月18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我们现在强大了,侵略者再也不敢来了!”8月7日下午,东阳市巍山镇巍五小区,101岁老人赵方元在妻子的搀扶下走出房间。阳光铺开在沙发一角,老人端坐,精神矍铄,缓缓讲述80多年前在浙江大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烽火故事。
1924年,赵方元出生。14岁,从巍山芝山小学毕业后,年少的赵方元在家乡度过了几年悠然的生活。
“战争越打越紧,谁也无法幸免。”1942年正月,18岁的赵方元来到金华大桥头,参军加入了浙江保安司令部一团机动第一中队,成为一名机枪兵。
“我们先在大桥头训练,后来转到虎山训练。”赵方元介绍,机枪兵一组三人。“我们中队总共三挺机枪,我们还学习拆解机枪和组装机枪。”
刚到金华时,赵方元写了家书。“我给家里写信时是清明节,我在信尾写了四句。‘我在外乡做异客,今逢清明倍思亲。早知兄弟扫墓去,遍视全家少一人’。”因为有一定的文字素养,他还被领导挑中,短暂地当了会儿部队文书。
1942年5月,日军入侵浙赣地区。训练还没完全结束,部队随即上前线,辗转永康、武义等地设防。随着日军逼近,部队一步步退守到松阳,驻扎在一座山上。
赵方元迎来参军以来第一场战斗。只是年轻的他不会想到,在这场伏击战中,占据地形优势的部队,最终会被狡猾残忍的日军包围。
“守在山顶后,前半夜都没有问题。天刚蒙蒙亮,山脚下有几个戴礼帽的人上来,哨兵一问,对方没有回应,氛围很紧张,我们这边开枪,这几个人就逃走了。”赵方元回忆,估计那几个人是敌方探子,因为不久后,日本鬼子大部队就朝着阵地过来了。双方开火,赵方元从山顶往山脚疯狂射击,直到中午,枪声渐歇。
“我们只管射击,没去数打死了多少日本鬼子。后面,我们的机枪突然卡住了,怎么都打不出去。跟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坦克比不了,但机枪已经是当时队伍里最好的武器了。”赵方元说,武器差距太大,年纪大点的士兵已经意识到自己部队被包围了。“部队长官叫我们后退,飞机俯冲过来扫射、扔炸弹,我的腿也被弹片炸到。当时没啥感觉,经人提醒,才发现受伤了。”赵方元拉起裤脚,弹痕依旧很明显。
“打死一个就是保本,我们抱着这样的想法浴血奋战。没有武器就近身肉搏,这样他们的飞机大炮就发挥不了作用。”在兄弟部队的增援下,张方元所在部队实现突围,但战后队伍损失惨重,将近70%的战友牺牲。
部队回撤后,赵方元辗转来到丽水云和。“听闻部队要改编,我跟部队长官请示了下,回到东阳,以做裁缝为生。”赵方元说,1945年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时,他在省外做裁缝生意。“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人很振奋。”
“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从小就给我们讲这些故事。那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视若珍宝。”女儿赵黛萍说,这些年常常有记者、志愿者等来看望父亲,老人很开心。7月15日,央视采访团队来到东阳市巍山镇,将镜头对准赵方元。
抗日的烽火已经远去,但这些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不会被时代遗忘。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